我國山區、林區、沙區占國土面積近80%,分布著全國60%的貧困人口。林業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關于加強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促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通知》中確立的“四精準、三鞏固”機制,形成了統籌謀劃、統一部署、統一行動的林業扶貧工作體系,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為打贏脫貧攻堅貢獻了林業力量。
“生態護林員精準到人頭”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既可促進森林資源的有效管護,又能幫助貧困人口直接穩定脫貧。
黨的十八大以來,已有5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當上了生態護林員。生態護林員脫貧項目是國家林草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要求,通過讓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實現就地精準脫貧的重點民生項目。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有效保護了生態,使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固守邊疆的貧困人口獲得了就業和脫貧機會,特別是對因交通不便、語言不通、自身無增收技能、貧困程度深的貧困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助推了深度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2016年聘用的28.8萬名生態護林員中,聘用前人均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占了近一半,聘用后人均增收6944.4元,精準帶動108萬人增收脫貧。
當然,生態護林員不應僅停留在提供就業崗位上,還要落實在后續工作的管理中。
當前,各地扎實開展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開創了生態護林員管理和林業生態扶貧的新局面。在組織實施方面,生態護林員的選聘和管理工作由鄉鎮林業工作站配合鄉鎮人民政府完成。生態護林員實行相對穩定的進退動態管理,保持管護工作的延續性,讓生態護林員吃上了定心丸。在建章立制方面,明確了生態護林員選聘的工作職責,對生態護林員選聘作出了制度化的規定,出臺了有關生態護林員培訓、考核、管理和退出等規定和辦法。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各地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對生態護林員實施動態監管和科學管理。在保障生態護林員人身安全方面,部分省(區、市)給護林員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建立健全了護林員風險轉移分散和保障機制,解決了護林員因災、因病、因傷致貧、返貧的后顧之憂。
實踐證明,開展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是林業和草原全行業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神的一項創新性舉措,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雙贏。
下一篇:城市生態文明的中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