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東研究員在生產一線
核桃是許多山區林農的首選經濟林樹種。說到核桃,中國林科院首席核桃專家裴東研究員就會“津津樂道”,她不是講核桃如何補腦,而是說種核桃可以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有著30年核桃科研一線工作經驗的她始終堅信,核桃技術創新要在生產一線找科學問題,解決難題,為農民辦實事、解民憂。
早點結出大果是林農的心聲
有一句諺語曾這樣說:“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核桃得九年。”作為一種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核桃結果周期長、產量低、商品品質差等是長期困擾科技工作者的難題。盡管如此,裴東研究員在面對筆者的提問時,并沒有意愿想說核桃育種研究過程中的艱難,以及作為核桃首席專家,在幾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帶領中國核桃走向世界前列的榮耀歷程。而是,話鋒一轉,“你知道我們的農民需要的是什么嗎?”
由于工作的關系,從1992年至今,裴東一直和農民打交道,主要結合科研,在試驗點和示范區定點開展科技扶貧。她說,農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通過種核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有收入、吃飽飯、不餓著!
怎樣才能不餓著?
讓農民地里的核桃賣出個好價錢。
為此,裴東研究員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去各大核桃主產區,蹲點調查,搜集種源,培育和篩選能夠適合當地種植的早實豐產優質新品種,好讓核桃早一點結果,而且數量要更多、品質要更好。
核桃示范園
經過長達數十年的品種調查和示范推廣,裴東和她的團隊培育出了早實新品種,讓核桃結果周期大大縮短,3到5年就可以實現早實豐產、穩產。而且,選育的早實核桃良種現已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栽品種,近20年推廣面積2000萬畝,建立新栽培模式試驗示范區面積超過3萬畝。為了讓貧困地區農民盡快看到自家的核桃樹結出好果子,團隊還利用一般成年核桃樹作為砧木,通過高位嫁接來改良品種,提早結實時間。裴東研究員坦言,這樣做可以盡快讓農民看到效益,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樹體盛果期時間和整體壽命。當前,脫貧攻堅的目標要求我們必須加油使勁,后面這些問題相信也都會在科學的不斷深入中得到解答。
農民想要的很直接,他們不怎么愿意去聽科學家們給他們設計的未來樣子,而是看你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他們想要的實惠,哪怕是只看眼前!這一點有時讓科學家們不能理解。對此,裴東深有感悟:“誰讓我們就是干這個的呢,這就是民情呀。”
2004年,在河南省洛寧縣路溝村下鄉調查的時候,當地核桃種植大戶張建武的愛人給裴東送來一雙自己做的布鞋。可鞋子小了一些,但她堅持要穿進去試試。因為,鞋子的大小不是農民自己估量著想出來的,而是量出來的。為了表達對專家的感謝,又擔心問專家的鞋子大小會被拒絕。農民就去地里找裴東研究員踩過的腳印,比劃著大小來做。農民不知道泥地里的腳印會比實際的鞋碼小,更不會懂下雨過后,泥地里的腳印會變得更小。但沒關系,這雙鞋對于裴東研究員來說,它的意義遠不只是一雙鞋,一份老農的心意那么簡單,而是時刻提醒著自己,農民們盼望的是專家們可以去他們的地里多走一走,多看一看,多做一點事情。
微型工廠解決核桃產業最后一公里
日前,農業農村部的一位官員給裴東研究員發來一條消息,問云南省云龍縣核桃產業今年遭遇“寒冬”這件事知道不知道,并征求相關專業咨詢。當天晚上央視財經欄目就發布了題為《跌!每斤20元降到2.5元,這種農產品價格遭遇十年新低!增產不增收,這里的產業“寒冬”何時休?》的專題報道。
盡管裴東研究員未曾到過云龍縣進行現場指導,也不是當地的技術支撐專家。但作為大家心目中的核桃首席專家,裴東感到身上的責任重大,決心要立刻啟程趕往云龍縣,到核桃種植的主要鄉鎮了解情況。從縣里到鄉鎮的路,用“山路十八彎”來形容一點不過分,裴東一路上暈車吐了好幾次,但她堅持要到一線去看看。
云龍縣是云南核桃的主產區之一,這里栽培核桃的歷史已經有上千年。目前,云龍全縣的核桃種植面積達到了近130萬畝,當地超過80%的農戶都在種植核桃,核桃已經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的一個重要產業。但由于種植管理粗放、銷售信息不對稱、加工能力不足等各方面原因,當地的核桃產業卻正在經歷著“寒冬”,一斤曾賣20元的核桃,如今價格甚至低至每斤2.5元。種植戶、經銷商的日子不好過。這是媒體和大眾現在看到的情況,也是裴東到現場后確認的實情。但找到問題的癥結,尋找解決措施,為老百姓挽回損失,裴東認為這才是當務之急。
核桃果材兼用示范林
核桃“晉豐”新品種,產量比對照提高了3倍
經過調查分析,裴東發現互聯網應用的“雙刃劍”在給核桃種植戶帶來的影響上可謂是充分體現。在云龍縣,由于網上購物、快遞物流的迅速發展,以前到鄉鎮收購核桃的販賣商不再像以前去農戶家提前收購囤貨,而是根據訂單需求多少,直接從農戶家采購倒賣。這雖然降低了販賣商的投資風險,但把風險直接轉嫁到了種植戶上,使得農戶焦急出手,忍痛低價出售。另外,由于沒有經過品質篩選,優劣摻雜,品相不一,也很難在市場上賣上好價錢。而在太行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平石頭村,為了讓當地豐收的鐵核桃賣個好價錢,裴東研究員給京東和洽洽兩家公司講了一個“好故事”,促成兩家聯手推出了“東洽果園”產業扶貧公益項目,打造出“東洽果園”旗下的第一款堅果特色產品——平石頭村鐵核桃。真正讓核桃走出了大山。
裴東說,云龍縣農民今年遭遇的核桃“寒冬”,有可能直接導致部分農民返貧,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根據了解到的情況,裴東親自起草了一份關于設立“微型工廠”的調研報告,希望有關部門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在落后山區就近投資建造核桃微型加工廠,一來可以讓農民在收獲季節相互合作,將自家的核桃進行初加工,改善品相,增加商品價值,提高議價能力;二來微型加工廠的投資成本低,對于農民來說易操作,去除的核桃鮮皮將直接減輕三分之二的重量,也可以大大降低集中加工的運輸成本。把問題解決在農民的心坎上。
2018年,核桃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掛牌成立,成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成立的110家林業和草原國家創新聯盟中第一家掛牌運行的創新聯盟。作為聯盟發起人之一,裴東希望借助這一平臺,真正做實融產、學、研為一體的核桃產業科技創新合作組織,為林農脫貧致富結出“幸福果”。(宋平/院辦 圖片由中國林科院核桃研究團隊提供)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