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首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1872年設立以來,國家公園目前已成為全球公認的保護地典范,以保護人類共同的自然遺產寶庫。
18世紀60年代,隨著探險家、科學家陸續前往位于美國西部的黃石地區探險和科考,黃石地區峽谷、火山、溫泉、湖區等自然風光與地質奇觀,成為公共關注話題。
基于此前肆意開發自然資源帶來的森林消失、物種滅絕、生態破壞等問題,美國國會于1872年批準建立黃石公園,明確公園由聯邦政府直接管轄,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園“問世”。美國在1916年還通過《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法》,明確規定,“保存風景、自然、歷史遺跡和野生生命,并且將它們以一種能不受損害地傳給后代的方式提供給人們來欣賞”。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國家公園理念得到全球諸多國家的響應。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橫跨巴西和阿根廷的伊瓜蘇國家公園、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等知名國家公園,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往游覽體驗。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定義,國家公園是大面積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區域,用以保護大尺度生態過程以及這一區域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特征,同時提供與其環境和文化相容的精神、科學、教育、休閑和游憩的機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設有符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標準的國家公園超過5000處。
雖然各國對國家公園定義并不統一,管理模式也不盡相同,但國家公園的百年實踐逐漸形成了共識:國家公園不同于以游憩為主要導向的一般意義上的公園,而是以保護為優先考慮,兼顧公眾享有。
“中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堅持三個理念: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介紹,相比以審美體驗為主要目標的風景區,國家公園是中國生態價值及其原真性和完整性最高的地區,是最具戰略地位的國家生態安全高地,“結合中國國情,中國持續系統地推進國家公園建設,也將為保護人類自然遺產貢獻更多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