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木材供求矛盾日益凸顯,開放性經濟不斷壯大,資源多元配置難度加大,轉型期資源總量增長,質量結構亟待優化。2012年全國木材消耗4.95億立方米,其中原木、鋸材、木漿等原料型產品進口折合木材2.35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47.4%。國內珍稀和大徑材長期呈結構性短缺,木材進口限制越來越多。必須立足國內,實施總量平衡、結構協調、進口適度、持續經營的國家木材安全戰略,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
2014年3月11日,唐守正、沈國舫、張齊生、孫九林、李文華、尹偉倫、馬建章、李堅等8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聯名致信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的建議。
收到來信,李克強總理很快作出批示。隨后,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也作出批示。
唐守正在信中寫到,2014年以來,他們多次調研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情況,并對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深入研究,幾次到福建、廣西等南方省區國有林場現地踏查。他們認為,經濟越安全,木材安全問題就越重要,國家應高度重視木材安全問題,尤其是要解決樹種單一和林木低齡化問題,著力儲備培育一批珍稀大徑級森林資源。這是事關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的長遠工程,還是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的重要抓手。這項工作確實十分迫切,希望得到總理的關心和指導。
8位院士提出,木材是生態型傳統材料,是現代四大基礎材料中唯一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環的綠色材料。歐美林業發達國家基本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自給自足、良性循環。我國森林資源家底薄,前幾十年重采伐、輕培育,透支嚴重、欠賬很多。進入新世紀,國家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森林質量有所提高,但距離滿足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改善對優質木材的剛性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一是森林可持續經營潛力巨大,生態短缺和木材短缺長期并存。由于缺乏經營手段和資金,我國人工林每畝年均生長量0.37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森林蓄積量僅10.98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7。根據國際國內經驗,用政策引導科學經營,我國現有林地林木生產率完全可以提高50%。二是國內大徑級材資源嚴重匱乏,國外進口面臨斷供風險。我國成過熟用材林資源只占資源總量的5%,原木和鋸材年進口量折合6741萬立方米,占國際貿易量的1/3以上。國外一些組織和個人拋出“木材威脅論”、“最大非法木材消費國”等觀點,對我詆毀丑化。《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嚴格限制交易的樹種新增到220多個,有86個國家和地區限制或禁止珍稀和大徑級原木出口。因此,自主的木材儲備十分重要。三是木材消耗快速增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木材進口國。
8位院士認為,盡管木材可以進口,但生態必須靠自己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木材生產息息相關。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木材儲備基地,培育珍稀和大徑級森林資源,是提升我國森林生態功能、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創新性舉措,是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的最佳結合點。令他們高興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國家林業局印發了《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3-2020年)》,在南方7省區開展了試點,已建成基地500多萬畝并初步劃定了80萬畝國家儲備林。這些舉措非常正確、特別及時,是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打造中國林業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選擇,也是保護我國特有種質資源、增加生態產品供給的戰略舉措。
8位院士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建立國家儲備林制度。在《規劃》范圍內水光熱、交通條件較好的南方15個省區,第一期劃定1500萬畝國家儲備林,儲備培育大徑級活立木資源。將國內成功做法和國外有益經驗結合,探索建立契約管理、代儲代管、輪換動用和動態監測的國家儲備林制度,納入中央財政物資儲備支持體系。二是建設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采取短、中、長期樹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初步測算,建成基地2.1億畝,每年可增加木材供應能力1億立方米。建議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林區道路、灌溉、通電等。
上一篇:速豐辦:國家儲備林建設試點匯總
下一篇:速豐辦:國家儲備林建設政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