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誕生地,安吉縣以87萬畝毛竹林為基底,通過全國首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將竹林“空氣”轉化為真金白銀,書寫了生態價值轉化的新篇章。這片曾以全國1.8%的竹林面積創造20%竹業產值的土地,如今正以竹林碳匯改革為支點,撬動共同富裕與低碳發展的雙贏格局。
創新收儲機制,“空氣”變真金
“以前砍竹子每畝收入不到80元,現在竹林里的空氣都能賣錢!”安吉縣山川鄉大里村黨總支書記應忠東難掩激動。2021年,大里村將5425畝竹林流轉至村合作社統一經營,通過碳匯交易平臺獲得首筆3年收儲金27.55萬元,反哺資金再為村民增收戶均3000元以上。如今,全村竹林復育率達95%,林道硬化、智能設備升級讓竹林煥發新生機。
這一轉變得益于安吉創新碳匯收儲機制,首創全國縣級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平臺,將分散的竹林資源整合為規模化碳匯資產包,2021年完成竹林碳匯收儲2.5萬噸,支付大里村等5個村3年竹林碳匯收儲資金108.6萬。截至目前,安吉已組建村毛竹專業合作社119家,實現千畝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蓋,累計收儲竹林面積超84萬畝,平臺運營方安吉兩山合作社總經理助理曹安邦算了一筆賬:“通過這84萬畝毛竹林收儲完成,帶來的年收益可達近1500萬元,其中80%反哺村集體和農戶”。
數字賦能提質增效,碳匯交易激活產業
上線竹林碳匯數智應用,推進資源組織形式、生產服務流程、收益分配機制等變革重塑,構建了“資源管理、資源收儲、經營服務、產品追蹤、效益增值、收益分配”六大場景,實現了“林地流轉—碳匯收儲—基地經營—平臺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鏈條業務智能化閉環。
在應用駕駛艙,大屏實時顯示著毛竹林的碳匯數據,依托全球首個毛竹林碳通量觀測塔和《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得出試驗林年均新增碳匯0.39噸/畝,并成功開發了浙林碳普惠碳匯核證面積4.92萬畝,核證減排量備案14.18萬噸。“竹子的爆發式生長特性使其成為‘固碳高手’。”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周國模指出。“目前,安吉兩山合作社已累計向24家企業或政府部門銷售竹林碳匯量2.5萬噸,銷售總金額173萬元,并無償向杭州亞組委捐贈2.1萬噸竹林碳匯,助力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碳中和。”兩山合作社總經理助理曹安邦介紹道。
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竹鄉煥發新生
2023年12月30日上午,竹林碳匯共富項目首次分紅在雙一村拉開序幕。聞訊而來的村民在村委會前排起長隊,核對金額、簽字確認、領取支票,個個喜笑顏開。“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真的沒想到’。”村黨總支書記朱學星說,“雙一村有竹林1.5萬畝,平時只有60%處于正常維護運營狀態,而且需要村民自己打理。統一流轉以后,所有毛竹林交給專業公司管理,不再需要老百姓操心;這次全村763戶、在冊人口2575人共享了334.75萬元分紅,人均可以拿到1300元。”
這一共富紅利得益于安吉“兩入股三收益”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實現“資源從農民手中來,效益回到農民手中去”。農戶以竹林經營權入股合作社,既可獲得238元/畝保底租金,還可分享60%的增值收益及管護工資。村集體則將流轉金投入共富產業園等項目,年化收益達3%。截至目前,安吉竹林碳匯項目累計分紅近5億元,帶動167個村集體均增收100萬元、5.1萬戶林民戶均增收6500元。
“碳匯經營除了為村民增收,也破解了竹林拋荒的難題。竹林碳匯項目的進行,推動了竹林經營方式轉型和竹產業鏈變革,激發竹林培育的積極性,促進竹林生態和經濟正向可持續循環。”安吉縣林業局黨委委員諸煒榮介紹。
站在新的起點,安吉正加速培育林業新質生產力。隨著碳匯交易從區域市場向全國拓展,這片竹海將繼續以綠色為筆,書寫生態共富的時代答卷。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廣東頒發首批林業經營收益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