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甘肅慶陽:黃土高原木成林

發(fā)布時間:2023-10-07 08:41:49  來源:新華網

山崗上,日頭沒有了上個季節(jié)的酷烈。秋風入林,時而夾雜雨珠,打在枝頭,留在葉尖,暈染得山川飄翠,像是一幅絕美的油畫。


“葉子一黃,林子里又是另一種美景。”王鴻斌說。


身為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的一名農村基層干部,王鴻斌對于黃色再熟悉不過,但在過去,提起黃色,他想到的卻不是秋高氣爽,而是漫天的風沙與不斷流失的水土。


慶陽市地處黃土高原地區(qū),北部與毛烏素沙地接壤,這里黃土層深厚,20世紀80年代調查數據顯示,慶陽市年入黃泥沙量達1.684億噸,占黃河流域入黃泥沙量的10%。


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言,流失的并不僅是水土,還有今天的血汗與明天的希望。


2013年,慶陽市啟動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


子午嶺是黃土高原中部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落葉闊葉天然次生林,慶陽的干部群眾就是要為家園造出一片“綠色奇跡”。


“那時候鄉(xiāng)親們就明白,只有種樹才能守住自己的家,一動員起來都搶著種。”王鴻斌記得,沒過多久,在大家的努力下,樹苗就在黃土地上生根發(fā)芽。時光如梭,當年扎在田間地頭的“希望”,今天早已開枝散葉。


據介紹,截至2020年底,慶陽市累計完成人工造林730.85萬畝,這相當于子午嶺在慶陽境內的面積。


在這里,正是青山常在,方有綠水長流。據慶陽市水土保持管理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當地年平均流入黃河泥沙量減少6997萬噸,降幅超過40%,伴隨森林覆蓋率提高,當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轉變。


“今天這山清水秀,看著心里都舒服。”53歲的邢立瓊是慶城縣林草局林業(yè)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在林業(yè)系統奮斗了32年,從樹種選擇到林木密度,她對植樹工作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了然于胸。


黃土坡又陡又滑。不斷在山頭、溝底上上下下,讓邢立瓊的膝蓋關節(jié)磨損嚴重,爬樓梯都很費勁,她更是記不清有多少次曾在野外工作中遇到危險。


“每次看到自己當年種下的樹木,我就覺得值。”邢立瓊說。


一片林子,樹蔭能給人們帶來清涼的庇護,林下則可以為產業(yè)提供發(fā)展的機會。


合水縣蒿咀鋪鄉(xiāng)陳家河村位于著名的秦直道附近,在這里的大山深處,經常能看到村民呂元泰騎著摩托,趕著一群黑豬在山林間奔跑、玩耍。


“我們養(yǎng)的黑豬全是在山林里放養(yǎng)的,肉質鮮美,市場前景好。”呂元泰之所以選擇養(yǎng)豬,就是因為他發(fā)現近年來環(huán)境的改善讓山里的野豬逐漸增多,于是他嘗試用家豬與野豬雜交培育新品種。


這種渾身“腱子肉”的黑豬一年能為呂元泰帶來最高七八十萬元的收入,獨具特色的產品更是備受消費者青睞。呂元泰說,他已經與成都一家公司簽訂了合同,將會通過訂單的方式把黑豬肉銷往全國。


記者從慶陽市政府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慶陽市林下種植面積已達43萬畝,產值達2億元;林下養(yǎng)殖105.15萬頭(羽),產值達2.8億元。同時,當地也在積極發(fā)展林產品采集加工、林下旅游等產業(yè),力求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023.jpg

作者:崔翰超、梁軍、宋佳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fā)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