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脆耳鳥鳴,裊裊炊煙,來到荊竹村的第一天,就讓肖怡有了好心情,踩著林間落葉,她用眼神一路撫摸著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怪石。再前行,視界陡然打開,翠綠的烏江在山底蜿蜒轉折得千嬌百媚而又氣勢磅礴,風景這邊獨好。
“荊竹村距離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很近,但過去卻寂寂無名。”肖怡認為,荊竹村的自然風景一直都在,只是過去沒有得到開發。
近年來,隨著荊竹村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年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國際游客約5萬人次。2022年12月20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了2022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荊竹村成功入選。
復育土地還原生態底色
荊竹村,位于重慶市武隆區,緊鄰世界自然遺產地——天生三橋,距離仙女山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仙女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僅幾公里,是中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仙女山森林覆蓋率達75%,擁有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觀紅葉、冬可玩雪,幾乎每年,肖怡都要來仙女山幾次,但荊竹村卻是在近兩年才被寫進她的旅游攻略中。
而近在咫尺,且生態環境優美的荊竹村卻少有人問津,仙女山街道辦主任李鵬程認為,這是因為荊竹村還是原始狀態,并沒有挖掘出來自身的旅游亮點。
為此,在2015年,荊竹村順勢引入文化旅游公司,開始為村莊量身打造旅游項目——歸原小鎮。
荊竹村的歸原小鎮
既要開發旅游資源,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這對整個文旅項目團隊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荊竹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1100米的小高原氣候。有森林和草場,也有天坑和峽谷,山巒和峭壁,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形,導致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窘境,村民勤種薄收,無法通過土地自給自足,甚至造成了土壤污染和肥力退化。
面對土壤問題,該文旅公司負責人范魯峰組織團隊認真研究當地土壤特性,放棄傳統的谷物種植,根據土質來種植與之匹配的植物,如波斯菊、油菜花、格桑花、玉米、藍莓等。
同時,為了修復被過度使用的土地,團隊選擇輪作的種植方式,既有利于土壤中養分的均衡消耗,又有利于減輕與作物伴生的病蟲雜草的危害。通過復育土地,還原最健康的田園狀態。
現在,歸原小鎮的青年旅舍里,還保留著一棵樹。“經過測量,這棵樹的直徑過大,我們就讓這棵樹穿過了房子,現在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范魯峰說。
在進行村莊的整體規劃時,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在荊竹村,有一個著名的網紅景點——小天坑,這也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獨特風景。原本,設計團隊打算在這里建造一個小劇場,可是范魯峰和同事們發現,坑底四季常綠的水芹菜,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物種,“稍微有外力干預,就會造成破壞。”范魯峰叫停了劇場的建設。現在,小天坑保留著最初的樣子,由綠色植物裝點的坑底,也吸引著更多游客前來打卡。
“我們希望把每一棵樹都保留下來,最大程度地呈現這個村莊的美。”范魯峰說,民宿、餐廳、圖書館,都是利用村民舊居改造而成,“不搞大拆大建,保持原汁原味,要讓鄉村旅游還原生態底色。”
綠色產業提振旅游底氣
古老的柴火灶、清一色方桌竹椅、幾十把銅茶壺、上百只青花瓷杯、一壺熱氣騰騰的茶、一碟花生米,在歸原茶館,肖怡喜歡靜靜地飲一杯舊時光,氤氳的茶香里,她看到越來越多的游人到荊竹村來感受鄉愁。
游人多了,產生的污水和垃圾給這里的環境帶來的壓力能承受嗎?
范魯峰說,原有的污水處理網無法承載現在的旅游負荷。
在仙女山街道的支持下,荊竹村開始了基礎設施的提檔升級。為提升排污管的容納能力,范魯峰和團隊實地勘測排污管線的走向,最大程度減少動工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同時,由于喀斯特地貌天然缺水,而面對日益增多的游客,荊竹村也對水網進行改造,確保飲水更安全、更穩定。
硬件升級,軟件也不落后。荊竹村黨支部書記諶菊也帶領大伙進行村居環境改造。“我們對村域溝渠、河流進行定期的垃圾清理,并且在村規民約中制定環境保護方案和制度,完善環保設施。”諶菊說。不僅如此,仙女山街道還在林地內設置人工鳥巢和投食點,吸引鳥類棲息。
各類活動讓荊竹村充滿了樂趣
環境保護的種子開始在荊竹村生根發芽。村民們主動撿拾垃圾、勸導不文明不環保的行為、開展人居環境評比……村民自愿組成了志愿者隊伍,維護村里的生態環境。
村里應該發展什么產業?村里有什么,游客需要什么?在認真分析自身優勢和發展趨勢后,村干部鼓勵村民們開辦農家樂、辦采摘園。同時,還引進資本在本村流轉土地發展藍莓、葡萄、李子等綠色水果基地。
之所以稱為綠色水果,是因為荊竹村的水果種植采用了新技術。在高山水果示范基地,水果實行“避雨栽培”,從源頭上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盡量使用農家肥,降低養殖對生態的影響,使用地膜覆蓋,減少雨水沖刷帶來的面源污染等等。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水果口感也得到了提升。“我們的水果一出來,游客嘗了都會下單。”諶菊說。
近年來,武隆區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改造工程,積極打造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精品村項目。“以屋面整治、景觀打造、產業發展、產業展示等為主要建設內容,突出人居環境與產業、鄉村文化相結合,從而讓美好的生態吸引更多人走進鄉村。”李鵬程說。
生態文化充實山水鄉愁
在歸原小鎮的親子餐廳,一群統一著裝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井然有序地排隊領餐。肖怡和孩子們聊天,得知這些孩子是來參加研學活動的。
這幾年,親子游、研學教育、非遺體驗……越來越多的孩子來到荊竹村,開展自然和文化的學習。“我們引入了皮影戲、手工蠟染展示、手工竹編等文化體驗項目,讓孩子們在這里感受鄉村文化。”范魯峰說,公司還將為青少年自然科普提供平臺,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感受植物的生長過程。此外,荊竹村打造的新型田園藝術農業項目,讓孩子們也可以親手耕種,在體驗農耕文明的同時了解自然規律,“讓更多孩子親近自然,也能愛護自然”。
歸原小鎮的民宿
荊竹村在旅游產品和旅游體驗中融入民俗、非遺、鄉村藝術、農耕和塘路(驛站)文化,成立非遺文化傳習所,搭建起文化資源的宣傳和保護平臺,并對蠟染、竹編、木葉吹奏、棕編制作、土陶傳統制作、老醋傳統制作、豆腐干傳統制作、天然蜂蜜傳統釀制、剪紙、碗碗羊肉等文化活動和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體驗。
從農事研學學習農耕文化,到非遺項目進行現場展示和體驗,荊竹村的生態旅游項目覆蓋各個年齡群體。“每到節假日,許多城里人駕車來這里休閑、采摘、吃農家飯。荊竹村的村民中,有一大半都干起了旅游服務工作,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諶菊說。
如今的荊竹村,長廊曲徑通幽、瓜果芳香沁心、民居古樸端莊,真正是看得見青山,望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嗅得到炊煙,聞得見雞鳴,一幅鄉村振興的優美畫卷已經徐徐展開。
是夜,“叮咚咚,叮咚咚......”荊竹村歸原小鎮的風鈴聲帶著清涼鉆進肖怡的夢里,是兒時的記憶,也是安慰成年后繁忙喧囂生活的一顆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