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河北武安推進“鋼城”向“綠城”嬗變

發布時間:2023-01-03 00:21:14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近年來,素有“鋼城”之稱的河北省武安市爭當太行山綠化先鋒,加快構建“山青、水綠、天藍、景美”的森林生態系統,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全力推進“鋼城”向“綠城”嬗變。


凝聚全域創森共識


武安市立足“千年古韻、太行明珠、北方鋼城、生態武安”定位,編制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總體規劃,聚焦森林網絡、森林健康、生態福利、生態文化和組織管理五大維度,細化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變創森藍圖為實踐場景。


健全“財政撬動、社會參與”投入機制。依托多元化投入,實施了太行山綠化等林業重點工程,2021年以來,在林業發展上累計投入7.9億元。


營造全民參與創森氛圍。全市利用植樹節、國際森林日、世界地球日等節點開展創森主題宣傳和生態科普宣教等活動,推動創森進機關、校園、社區和鄉村,全面提升群眾創森工作的支持率和參與度。


持續掀起造林綠化熱潮


武安市圍繞全域增綠主線,開展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先后實施了青蘭高速、太行山高速等公路兩側荒山綠化工程,高標準完成了九龍山等礦山治理工程,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37.17%,礦山生態修復率達到86.08%。


城鄉建綠廊。高標準綠化改造4條環路,實施白鶴公園等13個園林提檔升級工程,建成洺湖萬畝生態濕地公園,創建省級園林式單位和住宅46個,先后打造6家國家綠色工廠和一大批花園式廠礦企業,全面推進全市502個村莊綠化鞏固提升,每年植樹300萬株以上。


全域織綠網。以道路林網、水系林網為骨架,著力建設點、線、片、環相結合的綠色廊道生態網絡,全長446公里的13條國省干道構成暢美景觀廊道,6個千畝片林、風景林地連為一體、環繞城區,全長13.3公里、流域面積5萬多畝的南洺河生態走廊貫穿東西,生態綠道、環湖綠道連接成網。


夯實森林保護支撐體系


撫育管護“抓常態、促長效”。實行“一年栽植、常態管護”模式,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管護力度,切實改善林分質量和碳匯能力。創森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營林撫育16.49萬畝、退化林修復3.1萬畝。


森林防火“增投入、強保障”。出臺森林防火總體規劃,打造“人防+技防+物防”網格化監管平臺,加強防火應急通道和阻隔帶建設,建立17個重點鄉鎮防火工作站,配備1180名村級護林員,建成4個通信基站、9處瞭望塔,配備52臺無人機、100余臺滅火機,2022年實現高火險期“零火情”。


自然保護“建機制、明責任”。優化調整青崖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3個自然保護地,建立健全保護管理工作責任制,嚴格保護區功能區劃管理,構建鄉村、景區共建共管機制。


林業監管“嚴執法、守底線”。深入開展資源保護專項行動,建成青崖寨生物多樣性保護、緣毛太行花保護兩個法官工作站,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行為。


不斷釋放“創森+”綜合效益


“創森+林業產業”。武安市持續推進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碳匯林建設,申請“武安連翹”國家地理標志,種植連翹10萬畝,實現價值1.4億元,大力發展元寶楓等高附加值經濟類樹種和林產品深加工,加快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每年帶動農民增收2500萬元。


“創森+景觀打造”。持續對重點路段、旅游節點、特色村莊進行改造提升,建成多種形式的公園綠地、環城綠帶、路渠綠帶等規模綠化生態群。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打造綠化景觀帶8000余畝,形成“點成綠園、線成綠脈、面成綠網”的綠美生態系統。


“創森+文旅康養”。聚焦“原生態、綠氧吧、鮮果蔬、自駕游”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休閑農園、林果采摘、特色林景等產業,打造精品鄉村旅游基地和田園綜合體,培育特色林果基地9個共4萬畝,為全域旅游、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綠色生態支撐。


1111.jpeg

作者:姚偉強責任編輯:齊琪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