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隆化縣繪出鄉村振興“綠色答卷”

發布時間:2022-12-27 08:38:29  來源:中國環境網

地處冀北山區的隆化縣,平均海拔750米,群山綿延、溝谷縱橫,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曾是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自2002年起,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隆化縣,推動資金、技術、人才、產業、項目等優質資源持續不斷輸入,讓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年來,曾經貧瘠的隆化縣早已變了模樣。一條條水泥道路縱橫交錯、一棟棟新房錯落有致、一項項富民工程落地生根……近日,記者走進隆化縣,記錄下這20年幫扶帶來的改變和希望。


溫暖,二十年定點幫扶接力續振興


數九隆冬,燕山深處的河北省隆化縣七家鎮溫泉村里卻是暖意融融。


“走,到我的農家院看看,最好你們也去池子里泡泡,我們這的溫泉那可是遠近聞名。”村民李瑞銀經營著一家二層樓的農家院,快人快語又熱心腸的她拉著記者徑直走進了自家小院,“我是2017年開始做民宿的,一年能賺10多萬元,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村民們“熱氣騰騰”的日子里,生態環境部的定點幫扶功不可沒。


自2002年起,隆化縣這個山溝溝里的貧困縣,就成了生態環境部歷任領導最為牽掛的地方,多位部領導先后20余(次)到隆化調研指導,選派8名優秀干部掛職幫扶,幫助隆化縣協調解決了一大批難題、謀劃干成了一大批實事。


2015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累計支持隆化縣各類資金10.97億元,重點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環境治理、農村環境整治、水和大氣污染防治等42個項目,覆蓋了全縣所有鄉鎮、街道。7個幫扶工作小組,全力幫扶47個結對村,直接投入資金4300余萬元,協調引進各類資金1.72億元,實施產業項目50余個,為隆化縣綠色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


以熱血赴使命,以行動踐諾言,20年來,幫扶干部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代代生態環境人與隆化縣四十五萬百姓攜手同行的初心不改,與隆化縣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助力鄉村振興前進的步伐不停,2021年隆化縣成功創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如今,定點幫扶這個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里。”生態環境部派駐隆化縣掛職干部、隆化縣委常委、副縣長高鋒亮深感責任重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起點,我們將持續深化定點幫扶工作對象、工作任務、工作舉措‘三個轉變’,不斷推動定點幫扶再上新臺階。”


改變,生態環境更美群眾日子更旺


隆化縣位于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高標準建設好、保護好這里的生態環境,成為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的重點之一。


在生態環境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承德市委市政府傾心幫扶大力支持下,2018年來,隆化縣使用生態環保專項資金5.45億元,本級籌集資金5.73億元,先后實施了武烈河源頭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等一批環境治理工程;建設郭家屯等鄉鎮污水處理站6座,有效減少了污染排放總量;充分利用被生態環境部列為全國農村污水治理試點縣的有利契機,全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61個村生活污水實現有效治理,357個村莊生活垃圾全部實現市場化集中收集、轉運、處理;累計完成72家“散亂污”企業排查整治。


高鋒亮介紹說,一任接著一任干,隆化縣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這里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320天,出境水全部達到三類以上標準,森林覆蓋率位列河北省第三位。今年截至12月20日,縣域PM2.5平均濃度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8%;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和縣城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續保持100%;全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分別達到100%。


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態,更是百姓日漸紅火的日子。


雖是寒冬,但走進茅荊壩鎮團瓢村智慧農業生態觀光產業園區里,各類蔬菜長勢喜人,種植大棚內春意盎然。這個占地300余畝的園區,采用“智慧+生態”高效種植模式生產有機農產品,通過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入股分紅、自主創業等4種模式帶動當地1000余名群眾增收致富。


不僅僅是智慧農業生態觀光產業園,在生態環境部以及河北省相關部門的幫扶下,團瓢村還先后建成了肉牛養殖場、草莓園、山楂園等生態農業產業項目,昔日的國家級貧困村成為了“有機產業扶貧示范村”。


“隆化縣具備發展綠色有機、生態循環農業的產業基礎。我們在幫扶中,因地制宜,引進實施‘豐田隆化可持續發展鄉村項目’‘螞蟻森林河北省隆化縣灤河上游造林項目’等生態幫扶項目。”生態環境部駐隆化縣茅荊壩鎮興隆營村第一書記羅楠,還兼任著茅荊壩鎮黨委副書記,“2016年起,生態環境部對茅荊壩鎮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初期對團瓢村、田家營村、興隆營村、天義溝村4個村進行定點幫扶。2021年,生態環境部將茅荊壩鎮及團瓢村選為生態宜居美麗村鎮試點,將全鎮納入幫扶范圍。”


不僅要組好興隆營村駐村幫扶工作,還要協助茅荊壩鎮謀劃推動鄉村振興工作。這也是羅楠兼任茅荊壩鎮黨委副書記的原因之一,“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村鎮試點為契機,茅荊壩鎮將‘三鎮同創’作為抓手,即創建溫泉旅游名鎮、創建現代農業強鎮、創建生態宜居小鎮,嘗試摸索北方山區鄉鎮生態振興示范的新路徑。”


希望,一批“造血”項目落地生根


“近年來,溫泉村重點實施了集中供暖、集中供溫泉水、集中供自來水、集中污水排放的‘四網合一’工程,開展民居改造、村莊綠化、環境綜合整治、旅游基礎設施配套等工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委委員王小平說,村莊美了,游客更多了,溫泉村的“溫泉產業”越做越大。目前,全村有192處房屋,其中120處經營起了民宿,每年接待游客20多萬人,全村民宿經濟總收入達1100萬元,戶均收入約10萬元。


行走在溫泉村,寬闊的柏油路蜿蜒前伸,一座座農家院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從“靠水吃水”到“靠水生金”,從被動輸血到主動造血,如今的溫泉村,正孕育著勃勃生機。


溫泉村是“七家—茅荊壩”區域鄉村生態振興示范區建設的一個縮影。隆化縣將這一區域作為“兩山”轉化鄉村生態振興樣板示范區,堅持生態引領、組團集聚,積極推進創建工作,示范區內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從四季草莓到農旅融合,從溫泉民宿到文旅康養,產業與旅游的完美結合,讓這片土地上的農民有了扎根的家業,增收致富得到有效保障。


“茅荊壩鎮的生態農業產業、七家鎮的生態旅游產業都是隆化縣推進‘兩山’轉化的生動實踐。”高鋒亮介紹說,近年來,隆化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兩山”轉化典型案例。


隆化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旅游”惠民模式,以國家4A級景區董存瑞烈士陵園紅色教育基地為核心,以南北旱河水景觀、伊興公園、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等綠色景點為支撐,熱河皇家民族風情體驗項目等為補充,初步構建形成了“紅、綠、皇”特色旅游發展新格局;探索“清潔取暖與生態宜居”惠民模式,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推動清潔取暖示范建設,讓老百姓過上了清潔溫暖過冬的好日子,也蹚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QQ截圖20221212091437.jpg


責任編輯:蔡晨霞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