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林草系統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決策部署和中心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省州林草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林草業務工作,狠抓林草各項工作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呈現“五大”工作亮點。
一是造林綠化工作成效突出。各縣市克服疫情反復的影響,春季搶抓植樹造林有利時機,以林業重點項目建設為依托,全州完成造林綠化8.9萬畝,占年度計劃任務的109.8%,義務植樹208.81萬株,占年度計劃任務的103.9%。特別是各縣市林草部門全面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州中心發展大局,發揮部門職能優勢,廣泛組織發動社會各界開展大夏河綠色廊道、白龍江風景線、洮河風情線、黃河沿岸防沙治沙、213國道沿線、尼瑪公路等“六大生態廊道”建設,義務植樹盡責率有了大幅提升,由去年的90%提高到今年的93%,推動了義務植樹向縱深發展,助力全州旅游環境“提檔升級”。
二是草原修復治理效果顯著。州縣市各級林草部門堅持問題導向,緊盯草原退化沙化突出問題,深入實施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專項,大力開展人工種草、退化草地改良、黑土灘治理、建設草原圍欄、毒害草治理,項目實施效果好,草原治理成效明顯。2022年,全州開展人工種草11.4萬畝、退化草地改良17.8萬畝、毒害草治理8萬畝、黑土灘治理13.5萬畝、綜合治理沙化草原5.052萬畝、建設草原圍欄702千米,均完成年度計劃任務的100%。草原植被覆蓋度連年持續增長,近十年時間增長了5個百分點、達到97%,全州重點區域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積由“十三五”前的2486萬畝下降到1703萬畝,減少783萬畝、下降了31.5%;沙化草原面積較“十三五”前的80萬畝下降到54.32萬畝,減少25.68萬畝、下降了32%;草原鼠害由“十三五”前的847萬畝下降到573萬畝,減少274萬畝、下降了32%。2015-2019年五年間,黃河瑪曲段平均出境流量較十年前提高39.5%;年均水資源補給量較十年前提高55.6%,草原沙化退化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局部區域生態明顯好轉,水源涵養能力大幅度增加。
三是挖掘林業潛能推進有力。州縣市緊緊圍繞國家“雙碳”目標,搶抓國家儲備林建設機遇,成立了國家儲備林建設、林業碳匯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按照“1市7縣”統一開發的整體思路,統一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林業碳匯工作。組織申報的全州國家儲備林建設27萬多畝的任務,全部通過省級審核已上報國家局待批,碳匯工作初步完成摸底工作取得進展。州縣市立足生態特點,集聚智慧,創新思維,抓機遇、深潛力,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標志著全州在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作出了關鍵一招,在綠色轉型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四是草畜平衡核減扎實有效。草畜平衡是合理利用草原資源、強化草原生態保護,促進畜牧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州縣林草部門高度認識做好超載牲畜核減、實現草畜平衡的重大意義,切實履行部門職能,科學劃定禁牧休牧區域,強化草畜平衡執法監管,以強有力的舉措,全力推動全州超載牲畜核減攻堅行動。截至2021年底,各縣市以分期分批出欄、發展舍飼養殖、草場租賃流轉等方式,全州核減牲畜數量達200.78萬羊單位,占計劃任務的190.2%,超額計劃任務,草畜平衡核減工作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同時,做好超載牲畜核減工作作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警示片涉及生態修復整改任務,在州林草局及相關部門、縣市的合力攻堅下進展順利。截至目前,超載牲畜核減整改順利通過了縣級自查、州級復查復核,已經省級實地復核驗收。
五是推進富民產業積極有為。受地理氣候影響和制約,甘南州相較于省內其他地區產業發展面窄,相對滯后。但州縣各級林草部門努力克服客觀制約因素,主動為群眾在產業發展上謀思路、補短板、尋突破、找平臺,立足現有資源,積極發展林草產業。2022年,指導全州發展經濟林果種植基地7處,發展花椒、核桃、杏等林果產業1230畝,提質增效1684.57畝。近幾年,通過積極爭取林果基地建設項目、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引導群眾累計發展林下種植“果藥菌苗花”9萬多畝,拓展了群眾增收渠道,增加了群眾收入,有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