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福建龍巖“國有林場+X”模式添活力

發布時間:2022-07-12 22:23:57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白砂林場提供1700多畝林子,用于雙塔移動通量觀測平臺建設。該平臺主要用來觀測森林二氧化碳通量。在復雜地形上觀測森林二氧化碳通量,國內外研究機構目前還無法做到準確觀測。”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鏡明介紹道。


承擔國際前沿研究的平臺緣何落戶福建省上杭白砂國有林場?這是福建龍巖探索林業經營發展新機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巖市積極探索“國有林場+鄉村、高校、企業”等林業經營發展模式,為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國有林場+鄉村” 鞏固林改成果


在漳平五一國有林場,工人們正對杉木幼林進行割灌除草,這片新造人工林是五一林場與漳平市溪南鎮吾老村村集體的合作造林地。


通過問需于民、多次磋商,林場與吾老村約定,由林農出讓林地,林場負責造林和管護,明確雙方的職責與利潤分成,林場占60%,林農占40%。2018年至2022年,這樣的合作在漳平五一林場已經開展了8700畝,在一個輪伐期內預計產生經濟效益1.5億元,林農可合計分紅6000萬元。


2016年,龍巖市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開展森林資源“雙增”行動,發揮國有林場技術、資金優勢,與村集體、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等通過“受讓經營、合作造林、合作經營”等方式,增加國有森林面積9.8萬畝,實現森林集約、科學經營,有效破解分林到戶后出現的個體林農森林經營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問題,形成林農增收、林場增效的合作共贏新局面,進一步深化、鞏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


“國有林場+企業” 加快“兩山”轉化


在上杭白砂國有林場省級保障性苗圃內,建有800平方米的中藥材骨碎補無菌培養室,工人們正拿著鑷子,小心翼翼地將骨碎補幼苗移植到新的生長基質內。技術人員告訴筆者:“通過孢子繁殖、幾次的分株移植以后,大概2年骨碎補幼苗就可以放到林下種植了。”


上杭白砂國有林場場長鄒秉章介紹說:“我們與福建和康藥植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上杭骨碎補育苗中心,每年為林場新增經營收入60多萬元。現在,基地還在擴建。”


近年來,龍巖市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引導國有林場與企業開展林木良種繁育、林下經濟產業融合、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等森林資源有償合作經營,為林場發展引來“源頭活水”。林場建設生態隔離帶,為企業發展生態養殖減少外界干擾;利用優質的森林景觀資源,與影視公司共建影視基地,加快文、商、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與碳排放企業就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碳匯減排行動新機制……龍巖“國有林場+企業”模式是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的有益探索,是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是國有林場實現“不砍樹也致富”轉型升級的發展新路。


“國有林場+高校” 插上科技翅膀


在上杭白砂國有林場,“福建師范大學博士后工作站”“福建農林大學校企合作實踐基地”“中國林業科學院熱帶林業研究所長期科研試驗基地”等牌子格外醒目。作為國家級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核心區,上杭白砂國有林場把“科技興林”作為興林播綠的重要手段,引進高端科技人才開展林業科技研究,共同搭建科研平臺。


“科研的事情專家做,其他的事情我們來做。我們要以誠感人,做好后勤保障。”龍巖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熱情誠懇的態度和國有林場務實的舉措,吸引了眾多高校助力龍巖國有林場的發展。


在白砂國有林場食水井管護站,300個12米×12米的樣方有規律地布設在山場上,頗為壯觀。樣方內,根據研究需要按照不同比例種植著各類樹種,以研究不同多樣性梯度下樹種碳匯潛力、養分循環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及機理,這是福建師范大學黃志群教授于2018年與林場合作打造的科研平臺,其研究理念在國內領先。


2019年5月,國家林草局批準建設福建龍巖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龍巖市創新“國有林場+高校”模式,筑巢引鳳,吸引眾多林業科研項目在當地落戶。林場內還建有全國第一家研究樹種菌根類型的試驗平臺及森林經營碳匯試驗平臺等。“國有林場+高校”模式充分發揮了國有林場在林業發展中的科技示范引領作用,為林業發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9.jpeg

作者:林寶平 張雅靜 吳小霞責任編輯:齊琪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