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創新濕地管護理念,探索出濕地保護“濱州模式”,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濱州市共建成1處濕地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3處省級濕地公園。
優化頂層設計,規劃“一盤棋”。濱州市注重濕地保護的頂層設計,堅持總量不變、局部優化,濕地保護形成體系。印發《濱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確保濕地體系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尋。在全省率先完成“十四五”濕地規劃,并將濕地保護納入到國土空間規劃中,實現“多規合一”。1處濕地自然保護區和17處濕地公園均出臺專項規劃和管理制度,保障規劃的整體性、科學性、前瞻性。
做好結合文章,形成“一張網”。一是林長河長“一肩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推進河長制林長制協調發展,形成監管合力,全面加強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保護管理。將全市重要濕地納入“林長制”保護管理范圍,將秦皇河、小開河等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河長制”做好銜接,屬地林長、河長定期巡查,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生態保護重點難點問題,共同發力共同保護。二是部門聯動“一張網”。23個林長制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履職盡責,創新突破,著力構建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保護管理新機制。自然資源、市場監管等8部門聯合建立打擊陸生野生動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開展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線上線下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等違法犯罪行為;自然資源、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在濕地監測評價、用途監管、水源補給等方面密切合作,確保全市濕地保護率穩步提升。三是建立“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圍繞發揮檢察機關職能作用,為壓實各級林長及相關責任單位依法管林治林責任,市檢察院聯合市林長制辦公室建立“林長+檢察長”工作機制,構建森林資源檢察監督與行政履職同發力的生態保護新格局,持續提升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四是產研結合“一體化”。和北京林業大學簽訂全國第一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協議,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一所等多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功申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增強中國沿海遷徙水鳥保護區網絡的管理有效性項目”,成為全國5個示范點之一。
重在自然保護,布局“謀長遠”。一是原生保護,回歸自然。盡量不破壞原生態。2019年,將貝殼堤島保護區內汪子島村最后94戶274名居民搬遷出核心區保護范圍;小開河濕地公園劃定保護界限,解決好與周邊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矛盾,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并存的局面;秦皇河濕地公園嚴格控制城市設施建設,保持濕地的自然屬性。二是局部調整、優化結果。堅持全市濕地總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率先完成自然資源保護地整合優化預案,對8處不符合多規合一要求的省級濕地公園進行調規論證,保證規劃的整體性、科學性、前瞻性,將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鄒平南部山區會仙山補劃到自然保護地。三是自然修復,加強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廊道建設,加大濕地保護恢復,增強野生動物棲息地連通性,近年來,新發現鳥類30余種,現共有鳥類269種,約占全國鳥類品種的18%。與山東師范大學合作,對小開河濕地生物多樣性開展調查,2019年年度調查結果較2017年增加浮游生物30余種。
優化資金支持,打造“軟服務”。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助,市場參與的多渠道融資方式,解決經費問題。一是用好專項資金。“十三五”期間,爭取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恢復工程項目資金共計13.65億元,先后實施濕地保護和恢復重建、科普宣教、科研監測等項目,完成濕地管護設施7處,修建巡護道路150424公里,河道清淤136002萬立方米,濕地生態修復面積24公頃,棲息地恢復37.53公頃以及設立界碑界樁共395個。將濕地公園建設等“濕地修復與保護工程”列入林水會戰“重點工程”,總投資額達2億元,造林156.2萬畝。爭取各類自然保護地資金1.14億元,進行高效利用。二是實行“以獎代補”。市財政安排濕地建設專項資金1400余萬元,實施生態補水、植被恢復、棲息地恢復等工作。三是鼓勵市場參與。將一些經營性的工程項目推向市場,通過河道兩岸、湖區庫區開發,合理開放公園,盤活濕地資源等形式,引進資金5億元以上,發展生態經濟,帶來投資收益。
下一篇:河南方城特色林業產業闖出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