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國有林場打造成為森林資源保護培育、科學經營、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高地和示范樣板,針對28處國有林場生態定位、林分退化程度和森林經營目標,以全面推行林長制和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為抓手,以實施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為載體,山東省臨沂市國有林場主打“六種模式”,持續增加森林面積,精準提升森林質量,不斷提高碳匯增量,全面盤活森林資產,實現國有林場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
一是森林撫育模式。在高丘山地輕、中度退化防護林區域,遵循近自然經營理念,對郁閉度不低于0.6的林分,按照“目標樹”經營法操作。對森林質量較好的實施均質經營,對主林層留優去劣、留大去小,注重優勢木的生長和生長空間的合理性;對森林質量一般的實施轉化經營,在不破壞森林自然結構前提下,通過疏伐或小面積皆伐釋放空間,為目標樹和林下天然更新創造良好生長空間,促進林草植被自然恢復、土壤條件改善和生物多樣性提高。規劃從2021年到2035年,全市國有林場完成森林撫育43.93萬畝。
二是提升改造模式。在生態區位重要、防護功能退化、林地生產力低下等區域,開展退化防護林修復和低質低效林分改造,采取補植改造、擇伐改造、皆伐改造、綜合改培等多種方式,對死樹進行全面清理,對殘次林、劣質林、低效灌木林、樹種不適林、有害生物危害林進行改造,調整樹種組成與林分密度,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和效益,促進森林可持續發展。規劃從2021年到2035年,全市國有林場完成低效林改造11.98萬畝。
三是資源培育模式。在低山丘陵和河灘、平原區域,調整林種結構,大力發展優良鄉土樹種、珍貴樹種、彩化樹種、美化樹種,逐步提高現有森林資源中珍貴樹種、彩化樹種比例,營造珍稀大徑材和優質用材林大徑材,構建樹種搭配合理、結構優化的國家儲備林資源體系,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生態功能。
四是林下經濟模式。在地勢平緩、土壤條件較好的丘陵、山谷區域,發揮林場技術、管理優勢,大力發展以林下種植桔梗、天麻、何首烏、重樓等中藥材,林下香菇、雙孢菇等菌類種植,探索食用、藥用野生植物葉、莖、花、果、菌類和資源采集加工,全面提升林地生產力。在適生條件良好、產業發展具備一定基礎的區域,結合林種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榛子、扁桃、文冠果等特色木本糧油樹種,不斷壯大林場經濟。
五是生態產業模式。在蒙山核心區域的9處國有林場,以蒙山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為依托,加大森林游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在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規劃,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參與國有林場建設,盤活林場閑置管理和生產用房,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綠色生態產業。同時,積極探索以保護和科普教育為主的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在有條件的林場搞好場史館建設,普及森林知識,倡導生態道德,傳播生態文化,著力把國有林場建設成為集森林研學、森林科普、森林體驗、休閑游憩、康體養老等森林文化服務功能于一體的優質生態體驗、教育、宣傳平臺。
六是科技示范模式。在平邑萬壽宮林場、鍋泉林場,費縣大青山林場、祊河林場,蒙陰天麻林場和沂水沂山林場、沂河林場,加大林場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在森林資源保護、種質資源培育和利用等領域開展研究和成果應用,加快林業新技術、新標準、新成果、新機械轉化和推廣。支持國有林場建設林業重點實驗室、林業研究中心、種質資源庫、林木良種基地和林業保障性苗圃等科研基地,培養高素質林業科技人才。
上一篇:北京推動櫻桃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湖北襄陽兩個重大生態項目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