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種好油茶,必須得用良種大苗。”說起種油茶,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鑫福源山茶油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妙玲深有感觸。2021年5月12日,在廣西油茶良種大苗造林經驗交流會上,黃妙玲毫不吝嗇地向參會的油茶種植大戶們分享自己油茶致富的“秘密”。
2018年以來,黃妙玲油茶致富的“秘密”已成為廣西油茶業界的“共識”。為了推動油茶“雙千”計劃的高效實施,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全面加大油茶科技推廣應用和研發工作力度,在全區大力推行油茶良種造林、大苗造林,從種苗到栽培實現了大苗、大坑、精肥的新進步,油茶種植實現良種率、大苗率兩個100%。全區油茶年新種面積、低產林改造面積、油茶茶籽產量、油茶產業產值和示范林最高單產等連年頻創新高,油茶產業在八桂大地煥發出蓬勃生機。
良種大苗全面應用
油茶“雙千”計劃實施初期,油茶大苗在廣西各地曾一苗難求。
為了確保苗木供應,廣西林業部門下足了功夫。“2017年,廣西首先提出用油茶良種大苗造林。自治區種苗站從當年開始,組織開展大苗培育試驗,總結形成了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廣西油茶“雙千”計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教授級高工李富福說。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油茶“雙千”計劃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意見》印發,對油茶良種大苗有要求,鼓勵油茶大苗造林,多渠道扶持2-3年生油茶大苗培育。截至2020年底,廣西使用油茶大苗造林超過1500萬株。
在總結多年經驗的基礎上,廣西林業主管部門精選良種,進一步明確了適合廣西栽培的國字號和地字號油茶良種10個,包括岑軟2號、3號等知名良種以及新認定的香花油茶義祿、義丹。
廣西油茶良種采穗圃從零基礎起步。建圃之初,由于時間比較倉促,有的采穗圃品種純度不高。為了確保良種苗木達到百分之百精純,2020年,廣西林業主管部門組織專門培訓,培養更多能識別良種的技術人員,并實施對所有采穗圃逐株清雜純化行動。技術人員用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研發出即時識別良種的模型,可以隨時隨地掃描枝葉“秒識”品種。
不僅如此,全區20多家采穗圃開展提質改造,清除混雜劣種,不少采穗圃清除強度達到1/3。全區累計伐除4.84萬多株非目的良種采穗母樹,徹底取締420畝采穗林,關閉停用3家采穗圃。
為了全面培育和使用二年生以上的大苗,廣西在全區禁止使用一年生的小苗造林,凡用一年生小苗造林的,驗收以不合格論,不能享受“雙千”計劃補助。同時,自治區安排專項資金補助培育大苗,組織認定自治區級油茶保障性苗圃25個,每年全區培育出圃大苗6000萬株以上。
業界驚呼,廣西油茶種苗進入大苗時代。短短兩年時間,廣西油茶大苗從一苗難求迅速轉變為供應充足。截至2020年底,全區有油茶良種苗木約3億株,其中大杯苗1億株,不僅滿足了2021年度全區的造林用苗供應,還能源源不斷地供應周邊省份。
大苗造林效益滿滿
“比起傳統的油茶造林模式,良種大苗帶來的效益可不是一點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二級巡視員蔣桂雄詳細地算了筆“經濟賬”。
每株大苗比小苗貴2.5-3元,按每畝造林80株計算,苗木費用增加200-240元。但大苗造林成活率高、成型快、撫育相對較少、投產結果早,一般能提早兩年投產,第四年開始投產有收入,反而節約較多的撫育費用,初步估算每畝能節省1000-1200元的生產成本。相比較起來,油茶小苗造林成活率低、造林修剪難、成型慢、掛果遲、撫育成本高。
2017年6月,岑溪油茶種子園開展油茶大小苗造林對比試驗。2020年9月測定結果顯示,二年生大杯苗造林平均冠幅2.17平方米,平均掛果70.6個,而一年生的小苗造林平均冠幅0.82平方米,無掛果。
“總結起來,良種大苗造林成活率提高1倍,比小苗造林每畝至少節約投資980元。”蔣桂雄說,良種是前提,大苗就是捷徑。
在田林縣鑫福源山茶油開發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良種油茶大苗造林不僅結實較早,產量也較高。通過鑫福源公司平均兩年的數據來看,油茶無性系林分比實生林分增產11倍。
三門江林場場長謝春俊說,不少買了大杯油茶苗的客戶反饋,三門江林場的油茶大杯苗品種純正、根系發達、成活率高達95%以上,苗木掛果快、掛果率100%,好評度高。
大苗造林的高效益還來自標準化的管護。2018年以來,經過全區上下多層次反復技術培訓和多點試驗示范,油茶標準化種植管護技術、綠色發展理念得到全面普及,不少新造基地達到了高標準甚至超標準。
以往不合理開水平梯帶、棄表土、不放基肥等做法,造成水土流失,油茶幼苗成活、生長困難。現在,反坡梯帶整地,挖大坑、回表土、下基肥等,這些技術措施在全區各地都得到了較好的普及和落實。在百色市、桂林市等規模化的油茶示范基地,還普遍建蓄水池鋪滴管,實行節水滴灌、水肥一體,并支持修建產業道路,改善經營條件。
創新模式復合經營
油茶是廣西面積最大的經濟林,也是與用材林桉樹、松樹、杉樹并列的四大造林樹種。經過多年發展,廣西油茶種植主體逐漸多樣化,集約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2018年以來,廣西油茶由單一的農戶種植逐步發展成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社、國有林場、公司企業等類群共同發展,油茶龍頭企業新建了一批規模化種植原料林基地,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結合發展林下經濟,廣西在新造幼林地中實行茶茶結合、花藥結合、茶糧結合等多種模式,套種茶葉、藥材、豆類或旱谷,促進了油茶生長,提高了林地利用效率。”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副局長陸志星介紹說。
目前,“油茶+中草藥”“油茶+經濟作物”“油茶+林下養雞”等一批復合經營模式在廣西各地方興未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油茶產前的收益空窗。
在三門江林場的“油茶+桉樹”大徑材復層種植基地,采用先種桉樹、后套種油茶的方法,實現林地有效利用,長短結合,以短養長。2020年1月,林場完成1200畝的岑軟3號三年生以上大杯苗造林,成活率100%。通過“油茶+桉樹”大徑材復合經營模式,油茶林第三年進入初產期,第4-6年進入盛產期,平均畝產500公斤茶果,每年每畝產值2500元。桉樹按照15年生的中長期撫育經營,每株出材1立方米,按大徑材的價格來算,每年每畝產值1400元。油茶、桉樹合計,每年每畝產值近4000元。
油茶的產量是油茶產業的生命線。良種大苗是支撐油茶一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核心。要實現油茶速產豐產穩產,良種是前提,大苗是捷徑,精準施肥是關鍵。“目前,廣西已經成功走出良種大苗和標準化栽培這兩大步,針對精準施肥這一明顯不足,我們還在加快推廣并深入研究。精準施肥問題突破了,廣西油茶速產豐產穩產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談起廣西油茶發展的下一步目標,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局長黃顯陽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