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大治國理政方略。
隨著國家一個個大布局、大戰略、大規劃的實施,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口號如同戰鼓,響徹高原大地,青海用“綠色”謀劃未來,一幅幅壯美的發展畫卷徐徐展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這個時代的命題、發展的課題、現實的難題。
毋庸置疑,綠色發展的理念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追求綠色、智能、可持續的發展,綠色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概念紛紛提出并付諸實踐。
為什么要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
這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生態環境形勢也日益嚴峻。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并列,上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綠色發展提升為長期指導我國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
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部分。在建立現代經濟體系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制造業將在綠色低碳以及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障。健全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雙重維度上質量和效益不斷改善的根本保障。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看青海,地域廣袤但適宜人居的空間有限、資源富集但可供開發的區域有限、生態潛力巨大但價值轉化的支撐有限、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明顯但開放發展的基礎有限。
從另一個角度看,青海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 青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地位和責任持續強化,連南接北、承東啟西大通道優勢和紐帶功能日益提升,“五個示范省”建設穩步推進,穩藏固疆戰略支撐功能更加凸顯,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青海分量”明顯提升。
觀念決定視角,視角決定未來。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了青海的價值、責任和潛力。培育壯大生態經濟,青海有稟賦、有支撐﹔持續推進循環經濟,青海有傳統、有基礎﹔著力發展數字經濟,青海有條件、有優勢﹔協調共建平臺經濟,青海有機遇、有空間。
培育生態經濟體系
沿著現實的脈絡,我們能看到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如何深刻地改變著青海的面貌。
壯大生態經濟,清潔能源獨領風騷。
作為我國清潔能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青海是清潔能源大省,可用于光伏發電和風電場建設的荒漠化土地10萬平方公里,太陽能可開發量超過30億千瓦,風能可開發量超過7500萬千瓦,在清潔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何利用好資源稟賦優勢,發展清潔能源?
面對這場綠色大考,青海不斷培育壯大新能源產業,新能源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形成規模優勢。特別是國家能源局正式批復《青海省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實施方案》后,青海不斷加快建設步伐,著力打造清潔能源的輸出大省、產業大省、民生強省和生態大省,奮力走在國家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前列,積極領跑國家新能源發展。
截至2020年底,青海清潔能源裝機總規模3638萬千瓦,青海海南、海西地區清潔能源裝機分別達到1841萬千瓦和1043萬千瓦,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全面建成,青海正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
提升循環經濟,鹽湖資源得天獨厚。
鹽湖工業是振興青海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幾十年發展,青海鹽湖工業已形成鉀鹽、鈉鹽、鎂鹽、鋰鹽、氯堿五大產業集群。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
目前,鉀肥產業無論是技術工藝水平還是生產規模,均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尤其近年來鎂、鋰生產裝備、技術和工藝取得了重大突破,相關產業鏈條正在加快延伸,鹽湖資源開發利用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由單一利用型向綜合利用型轉變,初步形成了鹽湖資源深度開發與能源化工、有色金屬、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產業體系。
錨定世界級,躍步新發展。在《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規劃及行動方案》評審會上,青海制定出“1+4+12”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
發展數字經濟,比較優勢無可取代。
數字經濟所帶來的乘數效應,正日益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議題和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青海氣候干燥冷涼、綠色清潔能源豐富、電價低廉,具有發展數字經濟的比較優勢。面對新一輪的技術革命,青海主動迎接新挑戰,謀求新發展。
2019年11月,青海提出構建獨具特色的“1119”數字經濟發展促進體系﹔2020年1月,西北地區首個域名根服務器(L根鏡像服務器)在青海上線運行﹔隨后,工業和信息化部作出批復,同意青海建設西寧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
數據顯示,2019年青海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678億元,較2018年增加58.5億元,數字經濟已成為青海省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2.9%,同比提升0.3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有效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難看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正成為青海創新驅動的強勁動能、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培育平臺經濟,發展空間無限廣闊。
前不久,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展廳在海東河湟新區建成。作為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項目的有機組成,展廳的建成,標志著青海拉面產業數字化升級邁入了新階段。除了已建成的展廳外,“拉面通”App設計、推廣和供應鏈平臺系統、會員系統開發正在建設,平臺智能管理終端鋪設工作也已經啟動。
加快拉面產業數字化平臺建設是青海省培育平臺經濟的一個縮影。
6月初,首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在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開幕。此次博覽會充分展示青海生態建設成就與發展高原特色生態產業的最新成果,是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積極融入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形成競爭新優勢
如果說黨的十八大以前,人們多少將青海看作是“短板”,那么今天的青海已是“潛能”。
通過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青海的競爭新優勢加速形成。
扎實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初步建成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90.2%,成為全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最高、集中式光伏發電量最大的省份﹔
世界首條高比例清潔能源特高壓輸電大通道—青豫直流工程雙極高端投運,全省凈外送電量增長24%﹔
“百日綠電三江源”、全省綠電31日再次刷新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
全面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減少40%、30%以上,青稞、牦牛、藏羊等“青字號”優勢品牌效應顯現﹔
循環經濟發展蹄疾步穩,甘河工業園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終期驗收,三大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占比超過60%﹔
數字經濟加快發展,5G網絡加速落地,西北首臺根鏡像服務器上線運行,西寧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啟動建設,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數據產業園投運。平臺經濟加速成長,直播帶貨等平臺作用突出,青海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交易額達到31.8億元。
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黨100周年。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要求下,如何統籌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我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后要做好的一道必答題。
年初召開的全省兩會再次提出,要構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加快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經濟體系。十四五時期,青海發展的總體布局中,也將培育發展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四種經濟形態”列入重要地位。
進入新發展階段,擺在青海面前的,是難得的機遇,也是眾多的難題。
當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任務,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路走來,我們充滿激情﹔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