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林改第一縣”的富農破局之道:政企民三方共擔風險 “林下經濟”借力金融突圍

發布時間:2021-06-24 15:45:1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萬山層林,是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引以為豪的“綠色不動產”。


作為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第一縣,武平謹記習近平總書記“集體林權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囑托,以分山到戶撬動農戶耕山育林的積極性,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開發等林下經濟模式,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致富”的產業發展道路。


在深化林改的過程中,武平也曾面臨瓶頸。首要難題便是在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單一、收入不穩定、缺乏標準化抵押物以及缺少征信體系的現實條件下,傳統金融機構對涉農貸款覆蓋不足。


“創新性地利用政府財政投入作為擔保資本金,讓政府、金融機構以及林權所有者三方實現風險共擔,是武平化解困境的經驗。”武平縣林業局林權登記中心主任彭偉林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同時也是鄉村振興元年。如何立足當地產業特色,創新富農路徑成為了武平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協同發力的重點。


武平縣東留鎮下壩村村支書鄔茂福告訴記者,在靈芝種植產業初具規模的基礎上,食藥用菌深加工企業有望成為武平新時期招商引資的重點。


生產與消費都有金融服務方案


“2020年,下壩村靈芝種植的規模達到1400多畝,每畝年平均產值超過5000元。”鄔茂福告訴記者,取得這一成績的關鍵在于林改。


2001年6月,武平正式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林改的核心在于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在過往,林木采伐似乎是林地資源變現的最佳路徑,但分山到戶卻為“不砍樹也致富”開拓了新思路。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開發等林下經濟模式一時間風起云涌。


具體到東留鎮特色,東留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馮素金撰文指出,東留是武平的西大門,為閩贛兩省三縣六鄉接合部,全鎮面積31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0.5%,是典型農業鄉鎮。共種植芙蓉李、油柰、油桃、早熟梨、臍橙、楊梅為主的水果4萬多畝,另外特色花卉富貴籽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占據全國90%以上富貴籽花卉市場。


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廣闊,但農戶融資則非易事。彭偉林說:“林地資源價值受管護壓力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制約,其評估難度較大,金融機構對于林權抵押貸款始終懷有擔憂。”


基于實際情況,金融機構也在著力探索延伸普惠金融服務的邊界。為此,興業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作為持牌消費金融機構,興業消費金融正在立足于縣鄉當地特色,深挖家庭消費貸款的服務深度與廣度,努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完整的服務方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東留鎮居民劉先生主要從事富貴籽及臍橙種植工作。他告訴記者,由于受疫情影響,富貴籽近一年的收益不理想,而臍橙需要至少3年才能掛果,其間還需要持續購買肥料。沒有穩定的收入,家里老人就醫、孩子上學,劉先生一家的日常開銷壓力陡增。據其了解,向當地村鎮銀行貸款需要二至三名自然人提供第三方抵押擔保,劉先生感到困難重重。


武平的破局之道,在于讓政府、金融機構以及林權所有者三方實現風險共擔。2013年5月,武平成立林權收儲擔保中心,并由縣財政投入1500萬元作為擔保資本金,降低金融機構對于貸款風險的擔憂。根據次年出臺的武平縣林權抵押貸款實施辦法,個體貸款以3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為主,且貸款額度上限為評估價值的50%。


林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暢通的同時,農戶個人消費的資金需求也伴隨農村地區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愈加突出。林業生產周期長,回本慢,林農們的生活資金常常出現短缺,尤其是面對裝修、教育等一次性大額支出時,更是困難。


所幸,憑借無抵押無擔保的便捷融資優勢,興業消費金融將普惠金融服務的邊界延展至農戶個人消費,為滿足農民生活品質的提升提供金融支持。針對劉先生個案,興業消費金融了解到客戶家庭生活消費方面有迫切的資金需求,客戶經理林泳樺迅速跟進,為其介紹家庭消費貸款的特點和其他金融知識。“興業消費金融的主打產品家庭消費貸審批很快,也無需抵押擔保,貸款期限也比較長,最高額度可以達到20萬元,基本上能夠減輕農村居民一次性大額支付的壓力。”在確認了劉先生的貸款需求和相關還款能力后,林泳樺立刻根據流程幫助其申請貸款業務,經過審批10萬元資金于當天放款到賬。


劉先生對此十分認可:“種植業的收成受到季節、氣候、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收入不穩定,現在有了這筆錢,可以說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


興業消費金融還根據客戶資質情況及其還款能力的評估結果,為客戶量身定制科學合理的還款計劃。為支持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興業消費金融積極服務縣鄉農民,通過送“貸”下鄉,一對一、面對面地為農戶送去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4條新路探索“不砍樹也致富”


保護綠色不動產的舉措為林農“不砍樹也致富”開拓了新思路。彭偉林介紹,林下經濟主要包含4大類:第一是林下種植,涵蓋毛竹、茶葉、中藥材等作物;第二是林下養殖,散養土雞、牛、羊等;第三是林產品采集與加工,諸如野生菌采摘等;第四則是森林景觀開發。


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武平作為老區蘇區的使命擔當。立足鄉村現實,農村現代化建設仍有諸多短板亟待補齊。


就林產品采集加工而言,彭偉林向記者表示,目前野外靈芝栽培面臨大棚種植產品的沖擊,而在銷售端也只能走中藥材渠道,尚未打通飲品售賣通道,林農的實際收益偏低。鄔茂福則告訴記者,靈芝種植產業雖然初具規模,但期待更多食藥用菌深加工企業進駐武平,從而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融合升級。


而傳統意識則成為了武平林下種植產業發展的羈絆。東留鎮小溪村村主任劉華生指出,當地村民存在一定短視,重數量而非質量,芙蓉李還未成熟就忙著采摘,產業談不上進一步做大做強。為此,劉華生希望盡快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集群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同時也應重視提升農民的金融意識。興業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興業消費金融采取親核親訪、面談面簽的線下展業模式,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不僅提升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可行性,還能為農村居民普及金融教育知識,為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提供助力。


森林景觀開發則是武平鄉村振興工作的另一大抓手。武平山清水秀,建設森林步道、天然氧吧、康養基地等場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龍巖市2021年3月出臺的鄉村振興“一縣一片區”建設規劃中,圍繞武平梁野山、濕地公園、旅游度假區的建設項目占據較大比重。


彭偉林表示,森林旅游、康養項目能夠最大程度促成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我們常說有人的地方才有發展。旅游項目開發能夠吸引游客到武平來,繼而鋪開民宿民居以及相關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讓游客能夠留下來。這是鄉村振興圖景之下值得探索的一條路徑。”


123..jpg

作者:尤方明責任編輯:齊琪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