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北京山區森林經營創新實踐

發布時間:2021-05-28 18:11:54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從“綠起來”到“美起來”“活起來”,北京山區森林經營進入了新發展階段。這一新的發展階段就是以生態系統協力經營為新發展理念,以近自然經營為技術手段,以多功能森林為開發目標,考慮森林生態系統的植物、動物、微生物、限制性環境因子等四大子系統的全要素調控,并從森林建群、競爭生長、質量選擇、近自然到恒續林全生命周期不同時點不同處理的創新性林業系統科學認識和系統工程設計。


  為繼續推動北京山區生態文明建設,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對山區林業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并于2017年啟動了以強化森林生態環境服務功能為主導的山區森林經營試點建設工作。山區森林經營試點建設工作實踐上向著“綠起來、美起來、活起來”縱深發展,指導理論走過了從近自然化改造到健康經營和質量精準提升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技術進步道路。


  從綠起來到美起來活起來


  回顧北京山區造林綠化的歷史,首先是艱苦奮斗的造林綠化史。新中國成立前后,北京全市僅有2.16萬公頃(32萬畝)殘次林,森林覆蓋率不足1.3%,基本都是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經過70多年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綠化建設,在降雨少、石質山居多、土壤瘠薄等自然稟賦相對較差的地區,山區綠化造林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森林面積大幅增加,2011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5.8%。黨的十八大以后,北京山區困難立地積極引入科技手段,針對小面積零星分布的各種山區困難立地、半干旱石質山地和前山平原過渡區的半干旱沙區開展綠化造林,累計完成荒山困難立地造林綠化20萬畝;加上平原地區開展的第一輪和第二輪百萬畝平原綠化工程,目前北京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4.4%,實現了綠起來的基本目標。


  隨著向“美麗中國”目標的不斷推進,北京森林除了承載著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空氣凈化等基本生態功能外,在“美起來”的方向上也有重要發展。森林游憩康養、休閑文娛、科普宣教等社會文化服務功能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北京市的人口密度大(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11人),北京森林建設的一個主要方向是發展森林的景觀文化服務功能,包括建設和完善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國有林場及其他森林經營單位的森林步道、指示標識、科普展牌、游憩驛站等基礎配套設施,在經營工作中增加觀賞性、康養性、文娛性的花草綠植,滿足廣大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森林環境和文化需求,進一步提高森林對人居環境和景觀美化的支持作用。


  繼“綠起來”“美起來”之后是讓森林“活起來”,即當前的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創新發展。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應具有健康、穩定、高效的系統結構和功能表達,包括豐富的物種組成、持續的天然更新能力、完備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結構以及物質能量在系統內的生物循環流動機制等方面。2017年以來,北京山區設計和實施了以提高生態系統活力為特征的創新性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實驗和示范,按照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發育規律,通過人與自然協同的綜合經營處理,補充自然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的短缺部分,加速森林生態系統發育進程,實現快速提高生態系統活力和服務功能的目標。所以,北京山區“十三五”期間對國家重點公益林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建設工作,可以用“艱苦奮斗綠起來、精準提升美起來、系統經營活起來”這3個特征來總結表述。


  從近自然改造到健康經營和質量精準提升


  由于歷史原因,北京市森林的主體目前還是組成和結構都較為單一的人工林。林業建設者們在20年前就認識到,森林生態的建設必然是從單一結構的先鋒群落到組成多樣、結構豐富的穩定群落的發展過程。北京山區大量人工針葉純林,會導致森林生物多樣性不豐富、部分關鍵生態系統結構和機制欠缺,生長緩慢,部分進程緩慢甚至處于停滯、退化狀態。


  近20年來,北京市森林經營在技術上經歷了從分類經營、近自然化改造到健康經營和質量精準提升的過程,北京市山區森林培育已由過去需要解決數量不足問題,轉為需要解決質量和效能不高的問題。進入21世紀后北京林業開始了近自然經營的探索,并將其確立為北京林業的主體方向努力了10年。隨著理論技術的發展進步,2010年開始提出以森林整體健康穩定狀態為目標的健康經營技術,并持續了近10年的努力。


  自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提出著力提升森林質量、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的要求后,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在近自然經營、森林健康經營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整合了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經營思想和技術方法,以北京山區重點公益林為對象,先期開展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林建設,北京的森林經營實現了從早期的分類經營、科學有效的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突出整體穩定和服務功能的健康經營,到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的整合性森林生態系統協力經營的技術進步。


  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初見成效


  自2017年在延慶、密云、懷柔、門頭溝等地區開展重點公益林質量精準提升森林撫育經營試點工作以來,北京市探索產學研一體化工作模式,通過整體規劃、試點施工設計、技術培訓、現地指導等多層次一體化的建設模式,組建科技支撐團隊實行優勢互補的工作機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首先是應用適合基層林業實際的理論和技術逐步推廣,截至2021年初,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經營示范林建設已經擴大到7個區,涉及115個小班共1754公頃的建設面積;今年將大幅度增加示范林建設規模,計劃增加到30個核心技術示范區,以繼續推廣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精準提升的作業范圍。重要的是,通過實施系統性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經營,示范區的森林質量已得到明顯提升。


  以山區大量存在的側柏和油松人工林為例,根據2020年生長季結束時對部分作業和對照樣地2-3年的初步觀測結果,自2017年開始實施以近自然混交林為目標林相的精細化綜合撫育措施以來,顯著改善了林內少數優勢木目標樹的生長,加速了林分結構差異化發展速度;目標樹撫育增加的林內光照顯著促進了下層天然植被生長,推動物種多樣性發展(作業樣地樹種多樣性指數為0.42,對照為0.29);通過應用林內促進栓皮櫟等生態關鍵種形成的特殊技術,快速形成了人工針葉林的生態伴生物種層(林分徑級結構開始出現倒“J”形分布的混交林結構趨勢),使林分層次結構得以改善。最后,這些措施的綜合作用啟動了油松、側柏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和水源涵養等基礎森林生態功能的發育機制,為提高山區森林綜合生態服務功能提供了基礎性支持。


  為進一步驗證森林經營對改進生態文化服務功能的綜合效果,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和森林經營科技支撐團隊于2020年末策劃了一個以典型森林經營類型為監測副總體的“分層-不等概-典型選樣”三級抽樣的創新性森林動態和經營效果監測技術體系,并于2021年開始投入實施。這一體系將為北京山區森林在“綠起來、美起來、活起來”的發展層次上提供更多科學信息,支持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林建設持續改進執行,實現通過森林生態系統經營建設“綠水青山”、通過森林多功能開發實現“金山銀山”、通過近自然經營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思想的現代林業模式。


123.jpeg

作者:陸元昌 王金增 劉憲釗 全鋒責任編輯:齊琪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