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出云南麗江市區北行,沿線風光壯美。經大名鼎鼎的拉市海、石鼓鎮,穿行山間一路爬升,3小時后能抵達海拔2000多米的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由于交通不便,這里跟旅游業無緣,幾乎家家戶戶種藥材。
高寒冷涼山區,發展產業不易。上世紀末,為了保護長江流域生態,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被明令禁止,木材產業這條路走不通了,魯甸鄉由此轉向發展中藥材產業。經過20多年積淀,全鄉中藥材年產值超過3.5億元。昔時林下草,成了今日田中寶。
甸頭村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星,靠著中藥材種植和給附近的山蕓藥業打工,實現了穩定脫貧。楊星選擇中藥材種植的原因,是其年均畝純收益可達三四千元。5畝多地,楊星分成了3塊,分別輪種兩三年生的中藥材秦艽、云木香和一年收獲的經濟作物白蕓豆。
在魯甸鄉,各村農民的種植結構基本與楊星類似。各戶分散種植,但就村而言又相對集中連片。“中藥材連作,容易導致病蟲害增多、土壤肥力下降,套種白蕓豆能減少土壤病蟲害、提高中藥材產量。分散種植秦艽、云木香,主要是考慮分散市場風險。”山蕓藥業負責人和振全介紹,多元化種植,既可以實現年年有作物上市賣錢,也能分散某種藥材價格下跌導致的市場風險。
以秦艽為例,價格高時一公斤近百元,價格低時卻不到40元。巨大的市場波動,對剛剛脫貧的農戶來說,風險較大。在當地政府引導下,企業與基地農戶簽訂了保護價,種植中藥材的農民沒了后顧之憂。
“保護價是按照種植成本加合理收益測算的,魯甸種出來的秦艽、云木香,有效成分較高,相對其他區域有比較價格優勢,市場供過于求時也不至于賣不出去。”和振全認為,隨著行業對中藥材品種、品質的規范逐漸明確,規范種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中藥材的有效成分要滿足一定標準,農殘等控制性指標則絕對不能超標,這決定了必須做好標準化田間管理。”麗江市農業農村局綠色食品發展管理科工作人員馬白華表示,麗江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逐步由分散生產向規模化生產轉變,通過統一種植標準確保產品質量,通過產銷銜接穩定市場價格,2020年麗江市種植滇重樓3.1萬畝、云木香4.25萬畝、秦艽4.25萬畝,實現近43億元的綜合總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