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連一山,一壟挨一壟。人間四月天,黃梅縣大河鎮下鳴水村2000畝連片油茶,迎春風、春雨撥節生長。
今年,湖北華美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將迎來第一批種植的800畝油茶產出,預計近100萬元。
“現在山上路好走,景好看。以前山上長滿巴茅,回鄉祭祖都找不到路。”看著滿山遍野的油茶苗,下鳴水村支部書記錢少卿道出曾經的窘境:下鳴水村土地以山林為主,近800人口,耕地面積不足600畝。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山區大量林地荒蕪。
荒山變“金山”,用6年時間披荊斬棘。
一諾如山
“形成完整的油茶產業鏈,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利用土地優勢,遠期輔以鄉村旅游,鄉村養老項目。”2015年10月,在深圳、香港做貿易生意的黃漢平,帶著美好的愿景在下鳴水村荒山上種下第一棵油茶苗。
“我是黃梅人,我們夫妻都曾在黃梅縣政府部門任過職。”說起為什么選擇到下鳴水村創業,朱紅梅說,“這是老黃的情結。”
黃漢平的父親是一名老紅軍,1978年去世后,葬入下鳴水村旁紅十五軍烈士墓地。而朱紅梅的父親,曾是黃梅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
“父輩們曾為這片土地拼過命,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在“下海”潮的推動下,1990年,夫妻雙方赴深圳打工。他們開起了自己的公司,將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
2015年年初,下鳴水村響應政府“能人回鄉”計劃,出臺連片荒山流轉政策,吸引黃梅籍成功商人回鄉創業。
黃漢平與妻子朱紅梅通過反復考察,5月成立湖北華美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簡稱華美),7月1日,成功流轉下鳴水村第一批山地。
荒山如何能變成農民的“銀色銀行”?得知油茶樹的豐產期約50年,信心滿滿的黃漢平規劃發展油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計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漢平遵循生態理念,開發荒山不挖山,種苗、除草不開機械進山。平整、擴寬原有的進山路后,他們靠刀砍、鋤挖將一座座山鋪綠。
當第一批油茶苗種完后,黃漢平帶著朱紅梅在山坳的一棵樹上,莊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請大山見證開荒嬗變。
2018年6月,山上種下的第四批樹苗都成活了。油茶樹掛果需要4年到6年,黃漢平請北京的專家到下鳴水村油茶基地調查,為油茶發展出謀劃策。
在這次上山調查中,黃漢平倒在他栽下的油茶樹苗旁,再也沒起來。
踐諾于行
“這是老黃在除草”“這是老黃種樹苗”……朱紅梅打開手機相冊,里頭存了黃漢平很多照片及視頻。一看到這些影像,她淚眼朦朧。
從鄰居、同學到夫妻,黃漢平與朱紅梅相親相愛幾十年。黃漢平去世后,朱紅梅兩年時間里不敢回鄉、不敢上山。
“老黃很有愛心,也很關心村民。”從公司進駐下鳴水村,黃漢平過年過節,都要給村里貧困戶、福利院老人送錢送物。朱紅梅說,“老黃不在了,但老黃主張的企業擔當精神不能斷。”
2020年疫情期間,在深圳的朱紅梅得知下鳴水村防疫物資緊缺,她二話沒說,向村里捐贈防疫資金1萬元。
2021年,油茶基地第一、二批村苗開始掛果了,朱紅梅住進了油茶基地。
六年,油茶基地養在深山人未識。“目前這種模式發展緩慢,投資較大,如采用滾動發展模式,公司多年內無收益,將面臨建廠、建銷售渠道,市場的開發諸多問題。”
回鄉近一個月時間,朱紅梅與湖北華美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張紅兵一起,著手謀求湖北華美農林開發有限公司下階段的發展方向。
管理壓力、技術壓力、銷售壓力、人才壓力……面對發展之路上的重重困難,朱紅梅、張紅兵通過調查、對比,很快找到自信。
“我們首要任務是補齊技術短板。”朱紅梅說,目前鞏固是第一要務,在鞏固的基礎上謀求發展。未來發展之路是利用低成本開發的優勢,在國家扶持發展農業的大環境下,吸引金融市場的上市公司與華美優勢互補。
守諾不移
6年來,華美開墾荒山2000畝,種植油茶樹1600畝,成活率90%以上。朱紅梅說,為了這份成績單,80后張紅兵在大山里住了6年。
從天南海北做貿易生意到回鄉進山種油茶,張紅兵在黃漢平身邊呆了近20年。“我們的感情從員工與老板,變成了親情。”張紅兵說。
“黃總的理念是賺外面的錢,回來用。做貿易生意,將國外的資源弄到國內;種油茶,是將外地賺回的錢投回家鄉。”
為了管理好油茶,家在黃梅縣城的張紅兵吃住在村里,平時每星期回家一次,忙時是幾個月才回家一次。
張紅兵說,從零開始,通過6年的披荊斬棘,油茶基地發展到目前,不是能用錢衡量的,是秉承黃漢平理念走下去的“成就感”。
農民增收、改變村級面貌、助力脫貧攻堅……說起華美給下鳴水村帶來的變化,錢少卿一下列出許多條。“流轉土地租金,接受本村、周邊村民務工,華美為村民增加收入近100萬元。”
早已脫貧的下鳴水村,如今仍是空心村,村常住人口只有50余人,以留守老人、婦女為主。張紅兵說,發展產業是解決空心問題的關鍵。“目前油茶基地用工以除草為主,長期用人7人,高峰期需季節工人30多人。只要我們公司發展好了,就能吸引更多人回來建設家鄉。”
春雨蒙蒙,一連7個山頭的油茶生機盎然。
上一篇:讓荊楚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下一篇:古城零陵滿眼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