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又一次在歷史的隧道中刻下改革的坐標。
1998年,福建永安洪田村24戶林農在村支書鄧文山主持下,每個人在各自手中的紙條上鄭重寫下一個同意分山到戶的“同”字。這一刻,開啟中國林權制度改革先河。
風展綠海如畫。幾十年過去,福建改革者牢記囑托,以民為本,努力實現“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積極開拓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交出一份“錢從哪里來?樹要怎么砍?單家獨戶怎么辦?”的滿意答卷,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之路。
民心是鏡:八閩執政者的歷史抉擇
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強有力的推動者。
2017年7月27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交流會在福建武平召開。會議發出“全面總結推廣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不斷開拓創新,推動林業改革再上新臺階”的動員令。
福建省聞令而動,全力推進,先后出臺《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等8份文件,召開了5次全省性會議,建立了“五級書記抓林改”目標責任制,林改之帆在八閩大地高高揚起!
“林改是農村生產關系的一次重大變革,也是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在福建省林業局局長陳照瑜看來,搞好林改是新形勢下發展林業、富裕林農的根本出路,是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林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緩解林區矛盾的治本之策,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必然。
進入林改深水區的福建,積極探索林業經營新模式,全面夯實引資入林新舉措,著力完善生態建設新機制,持續創新資源保護新路子,重點挖掘產業發展新動能……
福建省林業局黨組提出了主動融入新福建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三個大局”,全力推進深化改革、綠化美化、資源保護、產業升級“四項行動”,打造林業生態高顏值、林業產業高素質、林區群眾高收入的新時代“三高”林業的“343”林業發展新思路,把深化林改作為首要任務加以推進。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要解決“亂砍濫伐難制止、林火撲救難動員、造林育林難投入、林業產業難發展、農民望著青山難收益”這“五難”,根在集體林權屬不清問題上。
無上級授權,無先例可循,無法律依據,唯有撥開荊棘方能尋得出路。
武平縣委、縣政府打響了政府領導搞林改的“第一槍”。從明晰產權入手,展開林權制度改革。作為試點,萬安鄉捷文村支書李文興,帶領村民開創性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
走萬水千山,進千家萬戶,說千言萬語。縣委、縣政府工作組同捷文村兩委一道,歷經兩月勘地,村民李桂林終于在2001年12月拿到了全國第一本林權證,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
2002年6月21日,閩西入夏的群山已滿目翠綠。
“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p>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一場“福建破冰”的林改,使中國林業走上解放農村生產力、激活林農積極性、建設美麗中國的改革發展希望之路。其對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的又一場偉大革命”。
2002年8月,時任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黃建興在武平組織召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研討會,專家們一致認為,林改實質就是產權制度改革。在全面總結武平縣林改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4月,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林改文件,次月在福州召開全省林改動員部署大會。
莽莽山林間,回蕩著福建人對綠色生態、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
松溪縣花橋鄉村頭村村民自發在村口立了一塊石碑,“林改政策好,寫在紙上怕破掉,雕在木頭上怕爛掉,刻在石碑上才能永久!”
民心所向,百姓豎起的是民心碑。
2017年5月,福建省貫徹中央關于福建林改的指示精神,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深入總結經驗,不斷開拓創新,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評估難、收儲難、流轉難、貸款難、處置難”等“新五難”日漸顯現,接踵而來。
這意味著又一次歷史性突破,人們翹首以盼。
創新引領:深化林改拓荒者的砥勵前行
深化林改的破冰船呼嘯前行,終于劈開了堅冰。
堅持以民為本,切實維護林區群眾權益,是這次深化林改的重中之重。
福建各級黨委、政府及林業主管部門牢記“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林改要讓老百姓真正受益”的叮囑,在改革中始終把維護和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林改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明、南平、龍巖等地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林改,使三市林改始終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探索開展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改革,率先建立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林權制度。
對合法承包、產權明晰的集體林地,依法發放林權證,在不動產統一登記后,由不動產登記機構發放不動產權證書,讓廣大林農“手里有證,心中不慌”。對采取聯產承包的集體林地,尊重林農意愿,愿意分戶經營的將林權明晰到戶,依法發放不動產權證書;對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的山林,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股權量化到戶。
為破解分山到戶后出現的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經營分散化等問題,引導和鼓勵林權有序流轉,在機制改革中讓林農聯合起來,推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在認真落實《福建省森林資源流轉條例》基礎上,制定省級地方標準《集體林權流轉交易規范》,全面推行林權流轉格式合同,在改革中全省建立縣級林權流轉服務平臺66個,全省共有序流轉林權1800多萬畝,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整合林地資源,打贏規模經營的林改之戰!
明晰產權之后,能否確保權益到位,是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堅持還利于民,針對“三沿一環”、重要水資源保護地等重點區位森林保護與林權所有者利益之間的矛盾,創新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使百姓造林的合法收益得到維護。同時,積極創新自然保護地補償機制,在全國首創山林所有權歸村民、經營管理權歸國家公園的“毛竹林地役權管理”和“景觀資源兩權分離管理”,為國家在集體林區、重點旅游區域創新自然保護地補償闖出了一條寶貴的新路。
在創新金融中,推動資源變資產變資本,是此次福建深化林改的又一個重點。改革創新金融產品,防控金融風險,探索證券化改革之路……
盧老林,武平縣信用聯社主任。他出生在長汀河田,一個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父母給他取這個名字,是寄語他為林業而生。
作為林改第一縣的信用社的負責人,“為林業而生”的盧老林,早在2004年6月就在時任縣委書記嚴金靜支持下開始啟動“綠色金融服務”業務??h林業局成立林業勞動服務公司,為林農林權抵押提供擔保,解決林農通過信用社融資問題。后來演變為頗受林農歡迎靈活方便的“惠林卡”。
2017年7月18日,場面熱鬧的“惠林卡”發卡儀式終于在武平縣舉行,主管林業并積極推動林改的龍巖市副市長張朝陽將第一張“惠林卡”發放到一位春風拂面的林農手上。
武平的“惠林卡”一露面,便以授信5.8億,用信3.8億元的業績彰顯了強大的生命力。林改第一縣的金融服務搞得繪聲繪色。探索,盤活資產,讓資金進山入林;創新,激活小額分散的林權;深化,引金融活水,滋潤千家萬戶……
從2013年開始,三明市于林改中在全國首推林權按揭貸款、林權支貸寶、“福林貸”“益林貸”等林業金融產品,省林業局推動各地成立林權收儲機構50家,并在改革中建立了資產評估、森林保險、林權監管、快速處置、收儲兜底等“五位一體”的風險防控體制,分散化解金融風險。
圍繞“錢從哪里來?”福建持續深化金融配套改革,多種形式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通道,全省累計發放“閩林通”系列貸款81.9億元,受益農戶7萬多戶。
劉小彥成為三明市林票制改革的推動者。從基層干起擔任過縣委副書記和三明市林業局局長的劉小彥,與另一位林業金融拓荒者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一道進行著林權“證券化”的艱難探索。
他們認定,要用金融思維、互聯網思維、商品思維來推動林業價值轉換,探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途徑。在分山到戶解決了權屬之后,林權價值盤活就成為林改的重中之重。
2016年6月,一心想為老百姓做點實事的楊興忠到沙縣擔任縣委書記。站在千年古縣、具有紅色文化基因的小吃文化名城的街頭,被百姓稱為“民生書記”的他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此時,沙縣的林改正處于關鍵時期,沙縣外出開店人員多,林改后林地拋荒現象嚴重,林地難變現,挫傷林農造林育林積極性,林農缺資金、缺技術、缺管理、“碎片化”嚴重……
故事就這樣在破解難題中展開了。
2017年的一天,曾擔任過沙縣高橋鎮書記的縣林業局局長夏永福,找來官莊國有林場場長謝汝根,商談國有林場如何發揮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參與地方林改。而此時的謝汝根剛剛搞完國有林場內部改革,面臨雙增(增加資源面積,擴展林木蓄積量)壓力,雙方一拍即合,當即達成共識。
夏永福就這樣點燃了改革之火。謝汝根與時任高橋鎮書記陳聚榮商定,與鎮里的上道村等展開合作。官莊林場擁有資金、管理及技術,村集體及林農拿出林地合作經營,國有林場占51%、村占49%股份,村內分配占比為集體30%,個人70%。開創了共享資源、共享資金、共享政策、共享收益,一個“四共一體”的合作模式。
有一天,思維活躍的劉小彥怦然心動:為方便林農,何不發行一種可流通的林權票證呢?
以“四共一體”為基石,深入探索,一種全新的林業金融產品“林票”,在實踐中誕生了!
“合作經營,量化權益,自由交易,保底分紅”為主要內容的林票制度改革在三明市迅速鋪開。經過多方調研反復討論,制定出臺《三明市林票管理辦法》,將林票細化為股權型林票、債權型林票兩種,賦予林票交易、質押、兌現等權能。
有如燎原之火,三明市已在12縣(市、區)163個村試點,面積11.3萬畝,制發林票總額1.1億元,惠及村民1.4萬戶,實現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共贏。村民可憑個人持有林票向金融機構申請質押貸款、提高信貸額度,增加林業投入。國有林場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進一步發揮其資金優勢,加大投入力度;林票可以交易、質押、回購,吸引社會各界關注。
林票制改革在突破林權難流轉、森林資源難變現、集體林質量難提高的“三難”中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開啟林權要素市場化配置先河,制度性加快林權流轉進程,盤活巨額森林資源資產存量,成倍數提高森林蓄積量,吸引社會資本進山入林……
涉入改革深水區的福建林改,腳步不停。
南平市的“森林生態銀行”成為了林業金融拓荒者的又一創舉。
“吃不完的浦城米,砍不完的高陽杉”。森林覆蓋率極高的順昌縣擔當了“森林生態銀行”的改革試驗地。
南平順昌的綠色發展探索是: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整體化輸出”模式,構建“生態銀行”這一自然資源管理、開發和運營的平臺,對碎片化的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整合優化,轉換成連片優質的“資產包”,委托專業的具有實力的產業運營商具體管理,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打通資源變資本通道,探索出一條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構建大數據平臺、林業資產評估收儲、林業金融公司等“一平臺兩中心三公司”,建立林業資源管理、開發、運營新模式。迄今,順昌的“森林生態銀行”已導入林業面積7.62萬畝,其中贖買商品林6.04萬畝,股份合作、林地租賃1.58萬畝;辦理林權擔保業務272筆,發放林權抵押貸款2.2億元。杉木林主伐時的畝均蓄積量達到了16—19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部分林區每畝林地產值增加2000元以上,單產價值是普通山林的4倍以上。成功交易了福建第一筆林業碳匯改革項目,前期15.55萬噸碳匯量成交金額288.3萬元,“森林生態銀行”被國家自然資源部列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2019年5月10日,陳照瑜一行來順昌調研時,鼓勵順昌把這一改革創舉作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三明的“林票”,南平的“森林生態銀行”已然成為福建林改遞給全國的兩張林業金融改革最靚麗的名片。
這是林業與金融歷史性的對接!這是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對話!
發生在八閩大地上的這場林業金融革命,看似平靜,卻波瀾壯闊;聽來無聲,卻石破天驚。
和諧共生:生態價值實現者的堅定步履
19年來,福建在林改中始終堅定貫徹落實“生態省”戰略部署,以及“念好山海經”的要求,堅持保用結合,以林改為突破口,破解保護與發展矛盾,積極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
樹種結構單一,林分質量提升難;林業經營分散,規模經營難;林業經營投資大,林農貸款難;生態保護范圍廣,林農增收難……
龍巖市林業局局長張田華每每想到這些“難”,就深夜醒來再也不能入睡。
龍巖的生態公益林和天然林面積占了65%,樹不能砍,分山到戶的林農怎樣致富?這是張田華在林改中發出的為民之問。
積極轉變林業發展方式,改革創新采伐政策,在堅持森林采伐限額管理和許可制度基礎上,實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諾制,有效簡化伐區設計等審批程序的同時,從木質利用向非木質利用轉變,從砍樹向“看樹”轉變。
此時,一心牽掛林改、孜孜不倦找尋“時代三問”答案的黃建興為武平的森林旅游取名“森林人家”。
積極謀劃林改的張田華首先來到武平的云寨村,組織成立了以邱光福為理事長的“森林人家”理事會,成員發展到35戶人家,發展森林旅游民宿休閑項目,全村人均收入從不足2000元增至27000元,增長了13倍之多!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目前,龍巖共有“森林人家”240家。2019年,累計接待游客1032萬人次,直接收入達9億元,實現社會總產值41.29億元!
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小鎮、金陽明星山莊森林康養基地等一批生態明珠在三明山水間閃耀。
民營企業家楊建華,投資6000萬元打造的泰寧境元森林康養生態園,其所在地為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金湖區域,世外茶園、油茶文化園、觀賞植物園、果蔬采摘園、中草藥園、茶文化交流中心、康養民宿、國醫館、食養中心、養生木屋區、青少年研學基地、汽車露營地等星羅棋布,2019年10月被授予全國森林康養示范建設單位,成為福建林改的一大亮點。
森活怡養,自然療愈,康養福地,自在境元……
2020年5月,在林改的關鍵節點,全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現場會在三明市召開,實現了森林康養產業在林改中的開篇破題,三明已擁有森林康養基地數十個,僅2019年1—8月,實現營業額近億元!
為促進森林康養發展,福建于林改中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快推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意見,從林改的實際出發制定森林康養基地標準和評定辦法,特別是針對森林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問題,出臺省政府規章《福建省森林公園管理辦法》,極大促進了森林康養和生態旅游發展,2020年,全省森林旅游全產業鏈產值達800多億元!
在改革中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闖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武平縣下壩鄉露冕村靈芝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邱福平,帶頭發展林下經濟,他們種植的紫靈芝每年都收獲100萬元以上。迄今,全縣靈芝種植產值已超過億元。不砍樹也能致富的林下經濟,在龍巖遍地開花,2020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228.8億元,帶動16.7萬戶村民致富。全省各級財政加大投入扶持林藥、林菌、林禽、林蜂等林下種植業、養殖業,有力促進了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2020年,全省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3176萬畝,產值達706億元,這一富民之舉,成為有力促進林改的助推器。
堅持統籌推進,促進林業生態及林改成果共建共享。在林改中實施“百城千村”綠化美化宜居工程,實現全省九市一區國家森林城市和所有縣(市)省級森林城市“兩個全覆蓋”。推進“百區千帶”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及“百園千道”生態產品共享工程,讓森林資源在宜業宜居中發揮更大作用。
堅持服務至上,深化林業“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行政審批“三集中”改革,突出科技服務林改,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大力推廣電子商務,全面提升了行政效率,為林改保駕護航……
在林改中進行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當代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中央企業中林集團董事長宋權禮與永安縣委書記蔣先東、市長溫傳欣一拍即合,共創林改新局面。積極改革進取的省洋口國有林場場長游云飛,大力弘揚洋林精神,發揮杉木育種科研優勢,培育良種壯苗,助推造林綠化,讓林農增加收入,在推進林改中勇當排頭兵。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購置無人機等現代管護設備,大力開展“智慧林業”,使林改如虎添翼。來自溫州裁縫學徒出身的升升木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毛克升創造了因林改而興的奇跡。他制造的木制滑梯屋和木涼亭等產品出口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球單家首位。2020年出口有望突破1億美元,產值突破10億元人民幣。2016年以來,升升木業先后帶動了227家林產品加工企業,帶動就業10050人,采取“公司 農戶”的方式,從技術、資金上支持林農發展生產,以吸納勞動用工、建立原料基地,與農戶簽訂合同等帶動周邊農民致富。走出一條村企聯動,規模經營林地,產業鏈拉動促林改的道路。
青山作證:生態文明踐行者的崇高使命
2021年3月,福建林改再次迎來“高光”時刻。在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福建林改再次得到肯定:“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義,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力爭實現新的突破?!?/p>
福建通過19年的林改實踐,充分調動了林農積極性,釋放出強大的生產力,實現了荒山育成“綠山”,農民捧上“金山”,發展有了“靠山”的巨變。
“好山好水好空氣”已成為福建發展最大的品牌和突出優勢!
林改轉了觀念。通過持續深化林改,加強自然文化宣傳教育,組織開展“愛鳥周”“濕地日”“世界森林日”以及義務植樹、創新“森林城市”等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廣大群眾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和理解,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守護青山綠水已成為福建人民的自覺行動,愛綠護綠植綠在八閩大地蔚然成風。
林改美了生態。2002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植樹造林3758.5萬畝,森林覆蓋率在多年保持全國首位基礎上提高66.8%,凈增6.28百分點,持續居全國首位;森林蓄積量從2002年的3.65億立方米提高到7.29億立方米,凈增3.64億立方米。
林改富了百姓。林改賦予農民更多的生產資料,通過采伐林木和發展竹業、木本油料、花卉苗木、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有力促進了山區經濟發展和林農脫貧致富奔小康。三明等主要林區的農戶從林業發展中獲得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過30%。
林改強了產業。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635.9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6660億元,年均增長近14%。
林改穩了林區。森林火災損失明顯下降,盜砍濫伐林木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林區矛盾得到化解,干群關系得到改善,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面向未來,將林改進行到底,是福建生態文明踐行者們的崇高使命。
穩定林地承包制度,提升林業規模效益,強化森林科學經營,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推廣林業碳匯交易,創新林業金融機制,促進生態成果共建共享,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加快建設智慧林業,穩健推進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以提升林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持續深化綜合配套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森林資源增長、農民增收和林區發展。
藍圖已繪就:到2025年,福建要基本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集體林業產權制度更加健全,發展機制更加靈活,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策保障更加有力的林改新局面……
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生。
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農民的出路在山、致富希望在林。
肇始于福建的林改,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生態美、百姓富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又一生動實踐。
上一篇:河南全力打造智慧國土智慧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