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蒙陰縣地處沂蒙山腹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蒙陰農民在鄉村振興中走出了一條以蜜桃產業為主,全面推進林果和林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富民之路。
從初夏到金秋,蒙陰處處呈現出一派林果豐收的景象。山坡上,無邊無際的果樹匯成的綠色海洋;大街上,運送干鮮果品的車輛川流不息;在鄉村路口,果品售賣攤點異常活躍。
截至2020年底,蒙陰縣12個鄉鎮有優質果園105萬畝,干鮮果品產量達25.5億公斤,產值達56.3億元。蜜桃、蘋果、板栗等果品收入已成為蒙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蒙陰縣先后獲得“全國果品生產龍頭縣”“全國果品綜合強縣”“全國無公害果品生產示范基地縣”“國家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桃鄉”“中國蜜桃之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國第四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蒙陰蜜桃”被評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中華名果”“中國農產品百強品牌”。
“紅色蒙陰人民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奮力繪就一幅最美綠色蒙陰的生態畫卷。”蒙陰縣委書記王麗云滿懷深情地說。
科技引領,搶占林果市場制高點
20年前,蒙陰縣林果業主打產品是蘋果,通過幾年努力蒙陰成功躋身“全國果品生產十強縣”行列。林果業收入占全縣經濟的半壁江山。隨著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蒙陰縣領導班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蒙陰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將林果業及時調整到以蜜桃生產為主。在實踐中,以科技為引領,大力實施“內強外引”戰略。
近年來,蒙陰縣先后培養林果專業技術員150多人、農民技術員5000多人。累計爭取實施“水果良種工程”等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個,建成山東省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的果品種質資源庫之一,年提供優質良種苗木200余萬株。與國家級、省級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開展科研技術合作,累計培育和引進果品新品種250余種。其中,僅蜜桃就有200余種。
目前,蒙陰縣已形成從4月至10月7個月不間斷供應優質蜜桃產品的市場能力。蒙陰蜜桃以色澤鮮、糖度高、口感好為突出特點,早中晚期蜜桃品種齊全。
構建體系,推動林果業高質量發展
多年來,蒙陰縣集中全縣人力、物力、財力扶持發展林果業,并把林果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蒙陰縣累計投資完成治理山區水土流失面積97萬畝,發展有效灌溉面積34萬畝,新修農村公路2000多公里,為林果業發展提供了長期穩定的生產條件。
構建果品銷售體系。為幫助林農開拓市場、打通果品銷售渠道,蒙陰縣從建立長效機制和及時幫扶入手,連續舉辦八屆桃花節、三屆賽果會,承辦國家現代桃產業可持續發展論壇、中外桃專家座談會等活動;政府出資150萬元,在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開展了“江北最美鄉村”“蒙陰果品”專題宣傳;組織部分涉林、涉農部門,果品生產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參加東歐經貿洽談會;借助孟良崮黨性教育基地,建立了林果業展示廳,年接待參觀人員6萬多人次;建立果品銷售旺季運輸車輛一路綠燈的“綠色通道”。同時,建成果品產地批發市場300余處,儲藏加工企業100余家,年儲藏加工能力超過20萬噸;1.5萬名營銷人員活躍在果品市場;林果業專業合作社搭建起從果園到市場的橋梁,銷售果品占到全縣銷售總量的80%以上。目前,蒙陰果品銷售范圍已拓展到南至廣州、西至蘭州、北到東三省的廣大市場,蒙陰蜜桃在江、浙、滬果品市場占據50%以上的份額,并遠銷新加坡、東南亞、歐盟等地。
建立保障服務體系。蒙陰縣協調金融部門,加強與林農、果農對接,積極開展對農戶小額貸款為主的各項農林貸款,有效解決了林農融資難的問題。目前,全縣金融部門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3000多萬元,林農利用貸款資金擴大種植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生產流通環節資金投入,顯著提升了自身經營發展能力。
創新機制,促進林果業適度規模經營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集體林地承包到戶分散經營之后,各家各戶農民在組織化程度、資源管理水平、市場競爭能力、經營效益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蒙陰縣采取措施,培育、扶持、發展多種類型的林業經濟合作組織,有效提高了農民參與林業產業的積極性,為林果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戶帶動。發揮農村能人和專業大戶在組織能力、資金實力,技術和銷售等方面的優勢,組建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共同發展林果業。
部門參與。發揮涉農部門和鄉鎮站所熟悉農村情況、掌握專業技術的優勢,鼓勵、支持有關涉農部門和鄉鎮站所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將合作社發展作為部門、站所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
抱團發展。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合作社將廣大農戶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既能保證龍頭企業的原料來源,又能促進農林產品的銷售。
產銷合作。建立林產品產銷合作社,及時向農戶提供市場需求和價格信息,引導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與市場建立相對穩定的產銷關系。
經過幾年的努力,蒙陰縣林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截至2019年底,全縣已有林業合作社54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6家、市級87家,入社社員達20萬人,經營范圍涉及林果、造林、林下種養等多個方面,服務范圍覆蓋林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在實踐中全力推動林業專業合作社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嚴格按照綠色優質農林產品生產標準,統一供應農藥、化肥等農資,保證了果品的質量安全。
目前,全縣累計建成優質果品基地40萬畝、林果精品園區37處,70余種林果產品獲得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優質果率達80%以上,助推了林果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林下經濟,全產業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為擴大林果產業優勢,延伸林果產業鏈條,蒙陰縣開展林下種植與養殖、森林旅游與康養“兩個板塊”,以林禽、林游、林菌、林藥、林蟬“五種模式”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被國家林草局命名為“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在生產實踐中,蒙陰縣組建發展各類林業合作組織,持續推進林業適度規模經營,努力營造公司帶農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局面,有效提高了林農從事林下經濟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全縣有各類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252家,入社會員達5000多人。
蒙陰縣八達峪林下養殖合作社堅持果品產業和林下養殖長毛兔有機結合,建立了兔-沼-果“循環林業發展模式”,合作社人均擁有桃園3畝、長毛兔80多只, 社員年人均純收入1.3萬元。其中,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農戶有40多戶,收入超過30萬元的農戶有20多戶。全縣長毛兔存養量達600多萬只。
蒙甜蜂業有限公司年生產加工蜂產品1500多噸,經營范圍覆蓋全縣12個鄉鎮,累計實現銷售額3000多萬元、利稅740多萬元,帶動全市及周邊地市蜂農增收1000余萬元,通過蜜蜂授粉使10萬畝農田實現增產增收。
蒙陰縣加強對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特別是林業龍頭企業在財政、金融、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面推行“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進一步優化各種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與農戶的聯結機制,提升了多種經濟體合作的檔次和效益。深山蜜坊蜂業有限公司、新世紀中山旅游公司、孟良崮旅游開發公司等20多家林業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各類林下經濟專業村220個、專業戶3000余戶。
蒙陰縣加大對林下經濟的項目扶持和引資力度,整合各種涉農涉林項目,集中用于林下經濟發展;加大林下經濟的科技含量,適時開展對農民技術骨干和示范戶的專業技術與技能培訓,組建縣鄉兩級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將實用技術送到林區、送到田間地頭;引進推廣林間種植新品種、新技術;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向林農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建立了1000余人的經紀人隊伍,暢通了林農與企業之間的購銷渠道,有效減少了市場風險,提高了林下經濟的整體效益。
依托蒙山旅游,蒙陰縣共發展較大規模的林下農家樂120余家,年營業收入達到6000多萬元,戶均收入達50萬元。中山寺林場通過“紅綠結合”,以“綠”促“紅”,與孟良崮旅游開發公司合作開展生態旅游,增加了林場經濟收入,提高了孟良崮分區紅色旅游的品牌效益。野店鎮、舊寨鄉等鄉鎮通過打造果品采摘園發展果鄉游,帶動全縣發展精品采摘園100多處,年產值達500余萬元。全縣生態旅游已呈現出遍地開花、有序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