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其邊緣剩余的285公里鎖邊空白區大多位于風線、風口、風沙路徑上,是南疆地區條件最惡劣、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區域。
2023年6月6日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推出印發實施方案、建立協調機制、科學規劃布局、謀劃重點項目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堅決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兩年來,新疆各地調動各要素向防沙治沙傾斜,擴綠提質織密織厚“綠圍脖”、因地制宜探索精準治沙模式、點沙成金實現綠富同興,全區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2834.08萬畝。2024年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全面鎖邊合龍,阻擊戰取得了階段性、標志性成果。
為持續鞏固提升鎖邊成果,2025年,新疆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一圈、兩區、三線”為主戰場,以擴邊為重點,全力推進光伏治沙、生物治沙、特色沙產業標桿項目建設,進一步拓寬鎖邊綠色防護帶寬度。計劃全年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1194.01萬畝,其中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重點縣市治理任務755.94萬畝,以優異成績向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繪就絲路綠染黃沙新畫卷。
擴綠提質織密織厚“綠圍脖”
塔克拉瑪干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其龐大的面積、流動的沙丘、惡劣的生態是我國防沙治沙事業的巨大挑戰。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防沙治沙工作站首批護林員帕提古麗·亞森回憶:有一年春季栽樹時,沙塵暴突然來襲,昏天黑地,我們只能頭對頭蹲成一圈。沙塵暴過后,剛栽好的1萬畝梭梭樹苗被刮走了一大半。我們就想,一定要把沙子治住!“鎖住”黃沙、保衛家園,始終是生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人們的深切期盼和奮斗目標。
3046公里,是環塔克拉瑪干沙漠一圈的長度。過去40多年,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塔克拉瑪干沙漠周邊已形成長達2761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僅剩285公里空白區。
2023年6月6日,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召開的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兩年來,新疆各地聞令而動、全力以赴、協同攻堅、鏖戰沙海,將補齊285公里鎖邊防護帶空白區、實現鎖邊合龍作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重點,出臺《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總體方案》,圍繞資金、用水、用地等方面制定9條政策支持措施(“沙九條”),部署推動政策、資金、科技等要素向防沙治沙傾斜,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全面打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2024年11月28日,在和田地區于田縣萬花園防沙治沙區,隨著最后一棵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地,一條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屏障沿著沙漠邊緣蜿蜒成鏈,標志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阻沙防護帶實現鎖邊合龍。
因地制宜探索精準治沙模式
沙雅縣“分布式光伏+抽取地下苦咸水+造林”治沙模式、若羌縣“間隔治沙”創新治理模式、尉犁縣“工程+生物+沙產業”治沙模式、阿瓦提縣堅持“三個結合”的科學林業生態建設模式……兩年來,隨著防沙治沙工作不斷推進,新疆各地持續探索出越來越多行之有效、因地制宜的精準治沙模式。
記者來到和田地區和田縣、民豐縣、于田縣的治沙現場,人們采取不同措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民豐縣后河壩沙漠阻擊區位于尼雅河西岸,距縣城北部僅8公里,是民豐縣城的主要風沙策源地。民豐縣林草局副局長賈磊向記者介紹,后河壩沙漠阻擊區治理面積20萬畝,分三期實施。一期工程實施3萬畝生物治沙,2024年已治理完成。“在探索精準防沙治沙的過程中,縣里試驗示范了9種治沙模式,通過對比建設成本和固沙成效,因地制宜探索出‘蘆葦方格沙障(腳踩式)+生物治沙’模式,低成本、低用工、高效率,并大規模應用于本地工程固沙和鎖邊工程。”賈磊說,今年,計劃對鎖邊區域繼續進行鞏固治理。
2025年,新疆進一步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綜合運用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進一步拓寬鎖邊防護帶的寬度。“今年,和田地區防沙治沙工作以擴邊提質為總基調,并積極鞏固鎖邊合龍成果。自治區阻擊戰下達任務140.98萬畝,我們主動加壓,實際規劃任務310.93萬畝。目前,已完成總任務量70.71%,其中人工造林完成率128.36%。”和田地區林草局黨組書記鄧曉波說。于田縣闐東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是“三北”工程六期的主戰場之一,也是于田縣防沙治沙的核心區。兩年來,這片區域從黃沙遍地到綠意盎然,發生的巨變令人驚嘆。于田縣林草局副局長江東輝介紹,于田縣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通過政府引導,將國有未利用沙地劃撥給村集體,再由村集體承包給農戶,發動群眾治沙,明確每戶申請承包30—50畝,確保主體群眾治沙又致富,探索形成于田做法。
“依據獨特的地形地貌,我們還創新梯田治沙模式。這種如梯田般的沙障結構將高大沙丘從高到低分割為逐級梯田,不僅降低了治沙成本,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江東輝說,以一片高22米的大沙丘為例,采用傳統方式平整,每畝費用1萬元,采取梯田治沙模式,每畝僅需1800元。
點沙成金蹚出綠富同興之路
防沙治沙不僅是與風沙較量的生態戰役,更是開辟通往綠色發展的惠民之路。 近年來,新疆堅持“產業生態化 生態產業化”,鼓勵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發展特色沙產業。通過合理布局沙生經濟作物種植品種和規模,因地制宜發展肉蓯蓉、羅布麻、甘草、瓜蔞、板藍根等適種中藥材,還在沙雅縣、于田縣、尉犁縣、且末縣打造4個百萬畝特色沙產業標桿項目。
在項目落地前,這里是一片毫無生機的荒漠戈壁。為推動生態環境改善與林果業協同發展,2023年,拜城縣引入新疆華凌集團投資的拜城縣瑞林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吊干杏種植項目,已在5.7萬畝土地上種植了吊干杏、酸棗、沙棗和文冠果等經濟林果。 通過項目實施,不僅改善了縣域生態環境,吸引了鵝喉羚、野兔、狼等野生動物回歸,還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目前,項目已帶動30余人實現穩定就業,月平均工資4000—5000元。 點沙成金,綠富同興。尉犁縣和拜城縣蹚出的綠富同興之路,是新疆發展沙產業的縮影。
上一篇:內蒙古:筑夢沙海 綠潤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