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地方傳真 >

中國“林都”故事揭示“點綠成金”的生態密碼

發布時間:2025-05-26 16:39:36  來源:新華網

25d935dee290ff8a28d3cea3fcab067.jpg

這是5月20日拍攝的五營紅松林海景區夏日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位于黑龍江伊春的五營紅松林海景區,45歲的崔建華在百年紅松樹下唱起嘹亮的“森林號子”,聚攏起一圈好奇聆聽的游客。

崔建華是這處景區的管理者之一,也是家族中生長于這片森林的第三代人。他說,“森林號子”是曾在這里伐木幾十年的祖父教給他的,本是林業工人砍伐大樹時的勞動歌謠。

“‘森林號子’記錄了那個時代林區人充滿力量的生產場景,如今我們把它作為迎客歌曲演唱,向游客講述我們與山林和諧共生的新歷史。”崔建華說。

由中國生態環境部與黑龍江省政府聯合主辦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22日在伊春市舉行,今年的主題為“萬物共生,和美永續”。在中國,這種理念已融入許多像崔建華一樣林區百姓的生活。從伐木為生到生態致富,他們用十幾年的時間“點綠成金”,書寫人與自然繁榮共生的中國故事。

位于小興安嶺腹地的中國“林都”伊春曾是中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然而,伴隨對森林的過度采伐,伊春的青山變禿、動物逃離,“林都”開始面臨生態難題。

2013年,伊春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采伐。十幾萬林業工人由此掛起斧鋸,開啟與森林和諧共生的新相處方式。

崔建華說,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護林員,植樹造林的辛苦一度讓他有過疑惑、動搖。迷茫時刻,是父親的執著讓他堅持了下來。

“我父親是森林公安,主要工作就是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不受盜采、盜獵。他常說‘砍樹是為了建設,護樹是為了未來’,這讓我也開始期待大山重新變綠。”他回憶道。

崔建華的期待沒有落空。隨著伊春市堅定推進生態保護,自2017年以來,伊春市森林蓄積量年均凈增超1000萬立方米,覆蓋率攀升至83.8%。

在保護森林之外,伊春市還建成總面積達67萬公頃的23個自然保護區推動生物多樣性恢復,消失多年的猞猁、紫貂重新現身。

恢復生機的山林成了“天然氧吧”。在五營紅松林海景區等重點林區,大量游客慕名前來感受洗滌身心的純凈空氣與林中美景。

“看到漫步林間、給小松鼠拍照的一群群游客,我才理解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崔建華說,如今景區正進一步推動旅游開發,發展紅松籽產業等,推動當地百姓收入再上臺階。

生態紅利在伊春市持續釋放。在游人如織的溪水國家森林公園旁,72歲的退休林業工人劉養順正在自家的“養順農家院”民宿廚房里忙碌,準備著晚上一桌7位客人的晚餐。

“客人訂了小雞燉蘑菇、鐵鍋燉鯉魚、排骨燉豆角這些特色菜,我們自己采的山野菜也很受歡迎。”劉養順說。

劉養順曾是林場司機,2016年退休后開始經營民宿,依托伊春生態旅游的興起過上了好日子。

“我的小院一共能坐18桌客人,每年5到8月旅游旺季,能掙十幾萬元。”劉養順說。

他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林區百姓開始經營民宿,現在僅溪水國家森林公園附近就已有40多家。為了留住更多“回頭客”,他和兒子兒媳正用各種本地山野菜開發新菜品。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伊春市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同比增長53%、76.2%,為歷年最高。近年來,伊春年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已超4600億元。伊春市委書記董文琴說,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個全域“天然氧吧”城市,伊春在生態環境保護上持續發力,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伊春是中國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縮影。

中國國家林草局副局長閆振在出席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時表示,近年來中國通過多種舉措持續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蓄積量已超過200億立方米,200多種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開始恢復性增長,生態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說,近年來,中國在完善自然資源管理、建立保護體系、加強保護區立法等方面邁出重要步伐。在此基礎上,要加快推進力度,進一步將保護范圍擴大到更多區域。


作者:李建平 楊軒 董寶森責任編輯:胡萌萌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