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前往河南省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和文殊鄉東岳村,考察調研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和中辦在光山縣扶貧工作情況,看望慰問老區群眾。這是習近平在司馬光油茶園考察調研。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盡管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但傳統油茶品質低,缺乏精耕細作,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成為我國重要的食用油品種。為改變這一現狀,提高油茶品質,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的老中青三代油茶科技工作者,聯合全國同行,歷經半個多世紀的品種篩選和技術攻關,終在油茶良種選育、良種快繁、高效栽培以及精深加工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山區、林區的油茶產業帶去了福音。
2019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河南省光山縣考察調研脫貧攻堅工作成效時,專門察看了當地的司馬光油茶園。一時間,“總書記看油茶”的照片刷遍了朋友圈,都想知道這棵油茶樹身上有什么不同。
“科技油茶!這里的油茶可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精心選育出來的,它還有個名,叫‘長林53’。”這是國家油茶科學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姚小華團隊的研究成果。
姚小華(前左一)指導油茶優良品種示范
作為這片油茶林的育種技術支撐專家。姚小華指出,油茶好不好,良種是關鍵。在我國油茶品種選育研究過程中,“長林”系列品種選育推出的時間相對較晚,但和其它品種相比,“長林”系列具有總體產量高的特性,具體表現在產果量大,含油率、出油率高,果皮薄等方面。此外,“長林”系列還具有較高的抗病特性,在雨、熱同季的亞熱帶地區具有很大發展潛力。
光山縣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上馬種油茶,但由于缺少良種和配套栽培管理技術,油茶產業計劃在最初的2007年和2008年里都宣告失敗。為了找到油茶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光山縣委、縣政府邀請姚小華研究員及其團隊到當地考察,希望通過科技的引入,能給光山的油茶產業駐入新的動力。
根據考察分析,姚小華作出大膽嘗試,在采用油茶大樹試驗獲取參考依據的同時,進行小苗試驗跟進。并初步確定以“長林”系列作為光山油茶主要栽培組合,用于早期試驗示范林建設。可喜的是,7到8年后,這里的油茶每年產果量達到了750公斤以上,每畝效益實現3000元以上。由于栽培管理容易、效益好且適應當地大面積發展,光山縣從只有零星油茶種植,發展成擁有數萬畝高產示范林的主產縣,成為我國北部油茶產區的典范。
長林53號油茶
光山縣槐店鄉司馬光油茶園創辦人陳世法,是10年前光山縣組織企業家到浙江杭州外出考察學習的一員。現如今,在他的帶動下,光山縣油茶樹種植面積已超過20萬畝,覆蓋6個鄉41個村民組的司馬光油茶園,帶動390戶貧困戶增收,安置2000多名周邊群眾就業。當地林農笑談:“一畝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
自從“長林”系列品種研發出來后,姚小華研究員及其團隊就開始對該品種進行系統研究,初步提出了大區域優良品種,并在豐產性、穩產性、抗病性等方面進行指標排序,淘汰不良品種,使應用于生產中的良種得到精品化提升。在2018年全國測產中,安徽潛山種植的“長林”良種樣方產量達到1100公斤以上,為全國最高產量水平。
目前,油茶集中栽培在我國湖南、江西、廣西、浙江等15個省、市(區)。到2018年底,我國油茶種植面積達到6550萬畝,茶油年產量60萬噸,在國產油料中排名第六,產業年產值近1000億元,真正成了林農種在地里的綠色金元寶了。(宋平/院辦 賈興煥/亞林所 圖片由亞林所油茶研究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