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綠叢中別樣嬌,金黃玉白涌新潮。世間奇果由人榨,席上佳肴任爾調。”油茶渾身都是寶,茶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茶餅既是農藥,又是肥料;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株小小的油茶,竟能生出“真金白銀”,成為貴陽市開陽縣毛云鄉的主導產業,成為群眾的“搖錢樹”。
這一切的改變,還得從2011年開始說起,當時中益創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傳焰來毛云考察,發現毛云鄉土壤肥沃濕潤,并含有豐富的硒元素,適合油茶種植,就流轉了3000畝土地種植油茶,這只是毛云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雛形。
“誰能看出來,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如今種下了油茶樹,既保住了綠水青山,又增加了經濟收入,一舉兩得。”筆者跟隨毛栗莊村支書董英華來到了月亮坡油茶種植基地,目之所及,漫山遍野的油茶樹在初春陽光的照耀下顯得越發青綠。
在毛云鄉簸箕村油茶示范基地,可見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田間地頭勞作,挖坑、下苗、覆土,剪枝……一片忙碌的景象。
“2017年在村干部的宣傳鼓勵下,我種植了4畝油茶,去年開始掛果,每畝采摘了500多斤,賺了4000多塊錢呢,而且油茶掛果量是按種植年份逐年遞增的,今年收益肯定會比去年多。這不我又主動報名申請了200株茶苗,準備把閑置的土地都利用起來。”正在田間種苗的簸箕村村民曾丹面帶笑容地說。
“以前簸箕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自從去年500畝村級集體經濟油茶開始豐產后,村集體經濟也開始有了收入啦,2019年采摘油茶1.2萬余斤,收購方以每斤2元的價格收購,收益2.4萬余元。預計2020年油茶采摘將達到2萬余斤,收益近5萬元。”簸箕村村主任曾中利說起村里面油茶產業發展,自信滿滿。
不管是村集體,還是農戶,都嘗到了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甜頭,這也讓毛栗莊村村民陳武全轉變了觀念,從剛開始的懷疑,到保留態度再到現在的積極參與。
“茶苗是公司免費發放的,而且據說鄉黨委將邀請專業技術人員定期為我們開展管護技術指導服務,做好油茶病蟲害防治、后期管理和維護。油茶掛果后,還有專門的人來收購,技術有了,茶苗也有了,銷路也不愁,收益又很客觀,我準備把我家10畝地全部用來種植油茶。三年掛果,五年豐產,如果按照每斤2元的價格收購,每畝至少也能賺幾千塊錢,這可比種玉米強多了。”陳武全算著一筆經濟收入賬,心里美滋滋的。
據了解,近年來,毛云鄉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得天獨厚的油茶資源優勢,把發展油茶產業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推群眾脫貧致富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重大支柱產業推進,重點打造油茶產業示范區,鼓勵全鄉群眾積極參與。毛云鄉202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任務4515畝,已完成種植面積4047畝(其中油茶3400畝,中藥材600畝,大蔥47畝)。
“油茶生長周期長,短時間內還沒有收入,我們準備引進龍頭企業,發展‘油茶+蛋雞’特色產業,蛋雞啄食土壤,能讓土壤蓬松,油茶還能長得更快些。”鄉黨委書記唐昊說。
為此,毛云鄉依托生態優勢,引進貴州開陽珍硒瀚寶富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大力發展“油茶+蛋雞”特色產業,采用低密度輪牧放養方式,將蛋雞放養在油茶基地,每畝最多放養蛋雞30只,真正做到讓雞群每天采食大量野生昆蟲。同時帶動當地農戶2人務工,每人每月收入2500元左右。
據了解,為實現以短養長、以耕代撫,該鄉還準備推進“油茶+辣椒”套種模式,不僅能提高油茶產業附加值,也能增加農民收入。
截至目前,通過采取“支部+公司+農戶”“支部+合作社+農戶”“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該鄉共栽種油茶2萬畝,覆蓋貧困戶106戶353人,實現了產業全覆蓋。(李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