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剛過,記者走進魯冀交界處的山東省冠縣毛白楊林場。在林區徜徉,驚艷于白楊的挺拔和樹干上大大的“眼睛”。冠縣位于黃河故道上。如果把黃河故道比作一條龍,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正好騎在龍背上。
冠縣毛白楊林場1963年建場,南北長15公里,總面積1萬多畝,幾乎清一色都是毛白楊。林場人在這里書寫了戰風斗沙的歷史,建立了中國毛白楊基因庫。
昔日沙丘連綿 今日林茂果豐
建場前,這里茅草叢生、沙丘連綿。冬春季節風沙滾滾,群眾飽受風沙之苦。
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林場干部職工全員參戰,進行了一場綠色革命。
1976年開始,平整沙丘200多個,大面積營造以毛白楊為主的防護林。到2019年底,營造防風固沙林4000多畝,發展梨樹、甜櫻桃等經濟林2150畝,繁育無絮毛白楊苗木3000畝,林木蓄積量達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7.9%。林場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大風一刮不見家,莊稼年年被沙壓”的生態脆弱狀況。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成為國家首批“全國林木良種基地”。
在林場的示范帶動下,冠縣林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昔日的黃河故道成了蔥蔥林海。冠縣先后被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平原綠化“達標”縣和全國林業先進縣稱號。
校地融合發展 凸顯白楊特色
20世紀80年代初期,冠縣國有毛白楊林場與北京林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林科院建立協作關系。
1983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朱之悌帶領課題組走進冠縣苗圃,建立毛白楊基因庫,開展毛白楊良種選育國家科技攻關。30年來,朱之悌院士、張志毅教授、康向陽教授等一大批研究人員依托冠縣毛白楊林場基因庫等科研基地,開展毛白楊良種選育研究,在毛白楊優良基因資源收集保存利用、毛白楊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技術、三倍體毛白楊新品種選育等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取得了同一樹種研究連續3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佳績。他們先后選育出“三倍體毛白楊系列”“毅楊系列”和“北林系列”等30余個雜交及三倍體毛白楊新品種,有力地支撐了國家林業產業發展、城鄉綠化及生態環境建設。
2010年,林場又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立了“北方平原林木良種創新與示范實踐基地”,建設1300平方米科研樓,設立了土壤分析實驗室、林木育種實驗室、顯微觀察室以及林木良種組培快繁工廠化生產線等育種科研設施,每年可完成30萬株以上的毛白楊良種繁育。在北京林業大學專家指導下,林場近年累計建設楊樹種質資源庫875畝,匯集毛白楊種質資源2430份、小葉楊種質資源426份,刺槐、榆樹、柳樹種質資源300余份,共計保存種質資源3156份,成為我國毛白楊種質資源保存份數最多的地方。同時,建有各類楊樹無性系對比測定林、栽培密度實驗林、節水灌溉實驗林15處,林齡在5-30年之間。目前,該種質資源庫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毛白楊種質資源庫,是毛白楊等樹種育種研究的珍貴資源,被譽為“毛白楊新品種的搖籃”。
發展特色林果 助力脫貧攻堅
冠縣充分利用林場技術、品種等有利條件,發展以毛白楊為主的綠化苗木產業和以大棚油桃、大櫻桃為主的水果產業。每年培訓農民技術員3000余人次,帶動群眾育苗6000多畝,繁育毛白楊育苗量達500多萬株、其他苗木300多萬株。幅射帶動出以賈鎮為代表的“苗木百強鄉鎮”,以東古城鎮為代表的“大棚水果鄉鎮”。冠縣經濟林總面積達35萬畝,年產量可達50萬噸,年創產值8億元,占全縣農業收入的25%。
林場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新模式,依托豐富的林木資源打造生態旅游景區。春賞花、夏觀葉、秋嘗果、冬品樹成為林場一大特色,每年免費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
冠縣毛白楊林場場長申中文接受《中國綠色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林場將與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機構深入合作,從種質創新、新品種選育、高效繁育等關鍵環節入手,切實提高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種苗保障。
上一篇:湖南特色產業小鎮“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