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融媒 > 新聞視界 >

聚焦兩會,林草話題引關注(二)

發布時間:2020-05-27 17:00:09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全國人大代表張利民:

 

推動國土綠化要注重森林質量提升

 

  全國人大代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北曼甸林場場長張利民建議,國土綠化既要重視造林面積的增加,也要同時兼顧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要加強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加快良種基地樹種結構調整,劃定一批國土綠化急需的鄉土、珍貴、生態、景觀樹種采種基地,提高包衣種子育苗、輕基質容器苗培育補貼標準。鼓勵使用鄉土樹種和林木良種優質苗木營造混交林,優化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森林生產力,增強森林生態功能。

 

  森林撫育經營方面,一是建立依據森林經營規劃編制森林經營方案、依據森林經營方案開展森林經營制度。二是完善森林經營技術措施,鼓勵和扶持因地因林綜合施策開展區域或流域經營試點,科學有序開展低質低效林改造。三是實施天然林修復、退化林修復和灌木林平茬復壯財政補貼制度。四是加大營林機械設備研發投入。


  全國政協委員張洪:

 

在長江上游建“兩岸青山?千里林帶”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提交了關于建設長江上游川渝地區“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的提案。

 

  張洪說,長江上游川渝地區對整個長江下游區域起到重要的生態屏障作用。川渝地區雖然林地和草地的面積占比超過58%,但是由于分布零散,沿河的林地和草地未能發揮水土保持的效用。

 

  為此,張洪建議,像建設“三北”防護林一樣,設立長江上游川渝“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國家級生態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重點項目進行規劃、建設。支持增加川渝長江兩岸營造林空間,建議核減長江兩岸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結合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植樹造林空間,充分利用好各類園區土地和農村“四旁”土地。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天柱縣林業科技推廣站站長袁昌選建議:


生態補償

 

  建立中央財政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工資逐步增長機制,人均年護林工資提高到2萬元,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加大西部地區生態扶貧專項扶持力度,繼續增加西部地區中央財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公益性崗位。

 

  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于迅建議:

 

  加快建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補償制度

 

  進一步加大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在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生態補償的同時,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完善生態補償市場交易模式的相關政策和管理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公益資金共同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出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從制度上明確國家公園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時間表、路線圖和主要任務措施。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林業局副局長張洪建議:

 

  加大長江上游生態脆弱地區生態搬遷補償力度。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建立市場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增加農民生態財產性收入。

 

  完善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開展沿水岸100米范圍內非國有土地、林地生態贖買造林,建設生態攔截帶。

 

  中央加大投入并安排后續扶持資金,繼續支持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區植被恢復和消落帶建設,加大橫向生態補償和縱向轉移支付的力度。

 

  設立國家、長江沿線各省市、受益企業(能源、用水)共同出資的千億級補償基金。

 

  發行“生態”公益彩票,拓寬資金渠道,吸納社會資金。

 

  整合現有生態恢復、生態建設、環保補助、供水灌溉等財政轉移支付和補貼補助的一部分資金用于生態補償。

 

  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的試點,鼓勵開展碳匯交易、生態產品服務交易試點等。

 

  科學設定補償標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按照水質和年度水流量標準進行補助。實施省際流域生態補償。

 

  成立國務院專門機構統籌協調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及生態補償有關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青海省政協副秘書長張周平建議:

 

  建立并完善三江源地區生態補償制度


需要國家層面給予規劃、協調和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建議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環境權益交易市場體系,借助市場和金融手段創新環境權益交易,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志新建議:

 

  探索建立京津冀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統一規劃實施生態建設。建立京津冀生態一體化的頂層協調機構,構建京津冀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統一的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法律法規。結合貫徹實施新頒布的資源稅法,建立生態補償稅和生態補償費法律制度。

 

  探索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探索碳排放權、水資源使用權、林權交易和綠色產品認證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土地、礦產資源、生態旅游資源等有償使用制度。探索開發權有償轉讓機制。

 

  建立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要與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統籌考慮。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歙縣深渡鎮大茂社區黨總支書記姚順武建議:

 

  加快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

 

  一是國家加強試驗區政策頂層設計,加快生態補償立法,完善中央部委協調指導機制,加大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政策支持。

 

  二是加大流域“兩山”轉化扶持力度,加大對上游生態保護資金和重點綠色項目支持力度。

 

  三是推動新安江上下游市場化、多元化補償機制建立。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建議:

 

  設立六盤山國家級生態補償示范區。

 

  建立六盤山水資源保護跨省生態補償機制,每年補助固原6億元,其中中央補助3億元,陜甘寧三省區各補助1億元,確保涇河、清水河等黃河支流水源涵養和水質清潔。

 

  資金主要用于:六盤山及其外圍水源涵養林建設和自然生態的保護;提高人工造林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和森林撫育補貼標準;治理流域環境污染,確保河流水質清潔。

 

全面加強黃河流域濕地保護管理

 

  九三學社中央提交提案指出,近年來,因自然環境變遷和人為因素影響,黃河流域濕地出現諸多問題,建議加強全流域濕地保護制度頂層設計,實施全面分區分級分類保護管理:

 

  對源頭區,實施搶救性保護,成立黃河上游國家公園,將首曲和若爾蓋大濕地等納入國家公園范疇,禁止各種影響水源涵養功能的經濟社會活動。

 

  對高寒濕地,禁止疏干濕地,實施項目盡快恢復退化濕地。

 

  對河套地區濕地,降低生產用水,開展烏梁素海濕地綜合治理。

 

  對中下游濕地區,開展河漫灘濕地恢復工程,降低面源和點源污染,加強水資源統一配置和調度。

 

  對三角洲濕地,合理調配流域水資源,保障入海口生態需水量,控制岸線侵蝕,嚴格保護河口新生濕地,保護水鳥棲息地,控制旅游強度。

 

  提案還建議,全面落實《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執法力度。將黃河流域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濕地生態狀況等保護成效指標納入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制度體系。編制黃河流域濕地保護規劃。加強跨地區合作,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濕地保護和恢復的科技支撐,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潘元松:

 

盤錦濕地急需破解,“人”“水”兩大難題


53f7feb7e02c6.jpg

 

  今年,遼寧盤錦申報國際濕地城市通過國家評審,但在盤錦市副市長潘元松看來,盤錦濕地保護“人”和“水”兩大難題亟待破解。

 

  “人”的問題:盤錦濕地主要分布在3個國營葦場范圍內,現有生產職工5904人;同時,遼寧遼河口國家級保護區內存在11個建制村,4584人;周邊涉及4個建制鎮和1個街道,6萬余人,基本農田3035.48公頃。職工和居民發展受到濕地保護的限制,一方面,收入低、生活困難,另一方面,他們的生產生活對保護區生態保護影響較大,濕地“破碎化”問題突出。

 

  “水”的問題:蘆葦沼澤濕地需要春季提水灌溉,但相關水利設施老化,且進行改造的相關手續不易辦理,造成蘆葦濕地供水不足,蘆葦濕地生態退化,生物生產力下降。

 

  為此,潘元松建議:一是實施生態移民,恢復濕地原真環境。二是修建攔河橡膠壩,抬高遼河水位,將河水引入遼河口濕地,實現自然漫灌遼河口濕地。通過水體自然漫灌,可有效增加濕地生態水量,提高遼河口沼澤濕地的蓄水、儲水、凈水能力,還可改善渤海水質。三是國家層面制定并完善鼓勵“退養還濕”“退耕還濕”的政策,包括進一步明確范圍、對象,明確相關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明確“維護什么”“打擊什么”等法律適用的具體政策。


責任編輯:朱子桐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