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綠色在大地鋪展,處處生機盎然。在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長308里的防沙林帶與一排排光伏板交相輝映,草成格、林成網,光伏板猶如一片海洋,為沙漠筑起一道道生態屏障。在梭梭種植基地,通體淡黃乳白、長著“龍鱗片”的肉蓯蓉迎來豐收……磴口縣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北端,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僅149.3毫米,但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2493毫米。烏蘭布和沙漠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其中426.9萬畝分布在磴口縣境內,沙漠面積占全縣總面積68.3%,著名的“劉拐沙頭”是主要的入黃河輸沙口之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當地建成了一條長308里的大型防沙林帶。改革開放前,磴口縣沙區綠量實現了從“一線綠”到“一片綠”的重大轉變,創造了“沙地變良田、沙區建農場”奇跡。改革開放以來,開展大規模生態治理,百萬畝沙漠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經過幾代人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磴口縣讓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向西平均后退40里,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呈現出“整體好轉、改善加速”的良好態勢,為世界荒漠化防治貢獻了“系統防護、全域治理、科技賦能、產業支撐”的磴口模式。
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內蒙古在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部署新建一條400里長防風固沙帶,其中300里在磴口縣。2024年3月,巴彥淖爾市與包頭、烏海、鄂爾多斯、阿拉善4個盟市在劉拐沙頭共同簽署《“三北”工程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區域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建立起深化合作、區域聯動、齊抓共管的聯防聯治機制,在劉拐沙頭與阿拉善盟攜手治理黃河岸線流沙。
協議簽署后,巴彥淖爾市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沙原則,實施“沿河”阻沙入黃工程,將劉拐沙頭治理區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一號高地”和重點打造的6個標志性工程之一。深入推進區域聯防聯治,2024年,磴口縣完成生態治理2.15萬畝,其中沿黃河岸線栽植河柳和梭梭0.2萬畝、退化林修復0.17萬畝、森林撫育1.78萬畝。作為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主戰場,近年來,磴口縣堅持五域施治、多措并舉,充分發揮林、地、水的多重功能,統籌生態治理與光伏產業、沙草產業、中藥產業等融合發展,逐步構建“一地一網三區”五域系統施治的防沙治沙體系,為荒漠化綜合防治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理樣板。
五域系統施治開創了磴口治沙新格局。“一地”,即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確保荒漠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網”,即農田防護林網,在沙漠東緣圍繞農田、路網、渠網營造主副林帶垂直的新型防護林網,遏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對農田侵害。“三區”,即封沙育草區、防風阻沙區和光伏治沙區。封沙育草區通過在裸露沙丘實施圍欄封育,促進天然植被恢復;防風阻沙區采取稻草方格先固沙、后造林的方法固定沙丘,阻止流沙活動和前移侵蝕黃河、鐵路;光伏治沙區通過“光伏+生態治理”,實現光伏鎖沙、以草固沙。
借助各類林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磴口縣堅持喬灌草結合、多要素治理、多產業融合原則,加快構建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新的綠色屏障,形成功能完備的沙漠東緣阻沙鎖邊林草防護帶,實現烏蘭布和沙漠東緣400里防風固沙帶全線貫通,有效阻止流沙入黃,保護河套平原,解決沙患和水患問題,改善沙區群眾生產生活生態環境。
同時,依托“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在劉拐沙頭重點治理區域,通過加寬、提標等措施,在沿河岸線沙丘下補植河柳鞏固喬木林“擋沙墻”,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模式構筑灌木林阻沙帶,播撒草籽增加植被蓋度形成固沙網,最終形成喬灌草高低錯落的三層屏障,實現區域林草覆蓋度超過75%,切斷沙漠入侵黃河的通道,減少向黃河輸沙量。
在探索實踐中,磴口縣創新治理方式,推廣應用工程固沙+合作社(農牧民)+灌木造林+中藥材+林場+農牧民后續管護、灌木平茬+飼料加工+農牧民利益聯結等7種治理模式,推動實現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2025年,通過加寬提標,磴口縣在聯防聯治區實施生態治理8.2萬畝,其中工程固沙+灌木造林5萬畝、森林撫育2.6萬畝、退化林修復0.6萬畝,努力書寫綠染大漠新篇章。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