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喬地
河南省南召縣以鴨河口水庫周邊為重點,在超額完成2019年南陽市政府下達的國儲林建設任務基礎上,去冬今春又完成2020年度面上造林8.03萬畝,完成國儲林項目土地流轉2.7萬畝,完成國儲林項目造林2.1萬畝。
南召縣在謀劃國儲林項目時,將縣城與鄉鎮同步規劃,將國儲林建設與國土綠化、城鎮建設、產業培育統籌推進,走統籌協調發展之路。圍繞30萬畝國儲林建設任務,立足縣城建設、庫區生態建設及旅游產業發展,制定了“一城兩區一廊”的總體規劃布局。“一城”即打造森林城市。以縣城為中心,以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為目標,以黃鴨河城區段為重點建設黃鴨河濕地風光帶。以青峰山、王莽垛為重點,通過造林、封育、撫育等措施,打造一個城郊森林公園。以城東董店、東莊等村為重點,建設一個2.5萬畝的城東郊區森林公園。以城西林業扶貧集群為重點,建設一個2萬畝的集約經營產業基地。“兩區”即打造生態涵養區和生態屏障區。圍繞鴨河口水庫周邊,以城郊鄉、太山廟鄉、南河店鎮為重點,集中流轉土地5萬畝,突出玉蘭特色,建設中國最大的玉蘭森林公園和世界木蘭植物博覽園,打造鴨河口水庫生態涵養區。以喬端鎮、馬市坪鄉、云陽鎮等鄉鎮為重點,建設南召西部、北部生態屏障區。“一廊”即打造百公里生態廊道。以百公里玉蘭長廊為重點,縣域內主要干線公路沿線兩側各按照100米的寬度流轉土地,區域內按照宜林則林、宜育則育、宜改則改的原則,建設一條5萬余畝的生態廊道。
為提高施工效率,保證工程質量,保障群眾利益,有效防范貸款風險,南召縣堅持走國有運營之路,讓國儲林項目在國有公司控制下封閉運營,全力全速推進。成立南召縣森源林業發展有限公司(縣國有獨資企業)作為項目施工單位,負責項目施工、日常管護等。在林權控制方面狠下功夫,對于新造林:先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到金森公司,再組織項目作業設計,確保金森公司擁有30年的土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對于現有林改造培育:由森源公司通過贖買或合作等形式,取得全部或部分林權,將部分林權抵押給金森公司后,再進行后續建設工作。對于森林撫育:由森源公司通過贖買取得30年的林木經營權,將部分林權抵押給金森公司后,再納入國儲林項目建設范圍,確保金森公司獲得的收益足以償還國開行貸款。
精準扶貧以來,特別是國家提出國儲林發展戰略后,南召縣跳出國儲林看國儲林,圍繞國儲林長期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創新思路,走“林+N”多元發展之路,著力破解國儲林建設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風險高的難題,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推動國儲林項目快速前進。
一是探索林苗景一體化發展模式。突出特色優勢,通過實施通道綠化、村鎮綠化、山區生態林建設、農田林網建設等工程,大力發展鄉土苗木(玉蘭)。鼓勵引導貧困戶發展苗木、基地務工、入股合作社,壯大玉蘭苗木產業,帶動林農和貧困戶發展致富。全縣以玉蘭為主的苗木種植面積達38萬畝,打造出玉蘭生態觀光園和玉蘭國際花木城2處苗木觀光景點,帶動貧困群眾9000多人,年戶均收入1萬元以上。
二是探索林果藥一體化發展模式。依托十大特色林業產業基地和國儲林基地,通過林下間作和林間套種的模式,鼓勵引導廣大林農和貧困戶大力發展以辛夷、皂角、杜仲為主的木本中藥材,以黃金梨、石榴、硬質桃等為主的高效林果業。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2萬畝,帶動3000余戶貧困戶,戶年均收入4000元以上;全縣林果基地達14萬畝,帶動1800余戶貧困戶,戶年均增收8000元左右。
三是探索林蠶菌一體化發展模式。利用全縣140萬畝蠶坡資源優勢,通過實施蠶坡修剪輪伐、森林撫育項目,將蠶坡撫育剩余物作為食用菌栽培的主原料,鼓勵引導廣大林農和貧困戶大力發展柞蠶養殖、食用菌種植、林下養殖等,廣辟增收渠道。全縣共種植食用菌3000萬袋,其中帶動2000余戶貧困戶種植600萬袋左右,戶均增收11000余元。放養蠶籽1640斤,產繭量40萬斤,帶動600余戶1900多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四是探索林養游一體化發展模式。依托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圍繞“十大森林村鎮、百個森林村莊和百公里玉蘭長廊”建設,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健康養老、休閑旅游一體化發展。全縣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鄉村旅游示范園區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5個,帶動1200余戶3200余名貧困群眾穩定增收。
目前,通過實施“林+N”模式,培育了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藥材、柞蠶等6大特色產業,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3個、特色種植基地125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233家,帶動1.3萬余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集聚了3.5億元扶貧再貸款、1.75億元戶貸戶用小額貸款和8700萬元到戶增收資金投向林業,壯大了林業產業,破解了國儲林投資周期長、收益慢、風險大的發展難題,實現了國儲林項目可持續發展。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