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國家公園,地跨福建、江西兩省,作為中國唯一集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于一身的國家公園,享有“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以及“研究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等諸多美譽。這里擁有世界同緯度帶最為完整、典型且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地處中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是中國東南部唯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區,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
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始終朝著“文化和自然遺產世代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目標穩步邁進,持續推動生態保護、綠色發展與民生改善協同共進。在這一進程中,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管理局四級調研員呂兆平,始終堅守在生態保護的最前沿,以一名林草人的執著堅守與使命擔當,悉心守護著東南地區這片珍貴的生態凈土。
矢志不渝 嚴格守護文化與自然遺產
踏入武夷山國家公園星村鎮,沿途植被繁茂,五彩斑斕的蝴蝶翩翩起舞,藏酉猴活潑嬉戲。路邊,野生銀耳如云朵般輕盈,馬勃菌恰似圓潤的豆沙包,七葉一枝花、野生蘭等珍稀植物錯落分布,溪流中魚兒自在游弋,一幅生機勃勃的自然畫卷徐徐展開,令人目不暇接、驚喜連連。
“快看,那是環紋華游蛇!”“天上飛過的是林雕!”這些在旁人眼中新奇的景象,在呂兆平看來卻再熟悉不過。作為一位擁有30多年巡查經驗的資深林業人,武夷山的一草一木、每一條道路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
為了守護好這方綠色瑰寶,近年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建設與管理筑牢制度根基。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到《關于推進國家公園建設若干財政政策的實施意見》,從《武夷山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 - 2030年)》的編制實施到《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的頒布施行,從生態保護紅線的精準劃定到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的深化改革,頂層設計不斷完善。這不僅明確了國家公園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與管理機制,還細化了生態保護、社區發展、科學研究等具體舉措,為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各項保護制度的堅定執行者之一,呂兆平始終懷著高度的責任感,扎根生態保護一線。1988年,剛從學校畢業的他,被分配到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那時的保護區基礎設施簡陋,交通極為不便,許多同事因難以忍受艱苦條件而選擇離開,可呂兆平卻毅然留了下來。“我學的是林業專業,保護這里的一草一木是我的職責所在。”他回憶往昔時堅定地說道。
在最初的十年里,呂兆平全身心投入森林防火工作。他背著干糧與水壺,徒步踏遍保護區的每一道山溝,精心繪制出詳盡的防火地圖。炎炎夏日,他頂著烈日巡山;秋冬干燥時節,他組織村民清理林下易燃物;他還在全省自然保護區中率先開展森林防火監控體系與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建設。憑借這股堅韌不拔的毅力,他與同事們共同創造了連續38年無森林火災的佳績,多次榮獲國家林草局先進個人榮譽。一位老護林員由衷感慨:“呂工就像一顆釘子,牢牢地‘釘’在了山里。”
創新突破 賦予綠水青山守護“智慧”
在呂兆平的積極推動下,星村大隊的管護措施不斷創新升級。過去,巡山全靠人力,效率低下。如今,呂兆平引入無人機和紅外相機,構建起“空地一體”監測網絡。無人機多次在偏遠山谷發現非法開墾茶山的痕跡,執法隊員迅速行動,及時制止破壞行為。“科技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廣闊,看得更遠。”呂兆平感慨道。
“巡護時長2小時51分鐘,巡護里程6.1公里……”管護員林永斌手中的巡檢助手,全程精準記錄他在程墩山場的巡護軌跡,還能協助他處理巡護中發現的問題,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傳統森林巡護依賴人工分散作業,缺乏科學規劃,隨意性大,對護林人員的監管也較為困難,護林效果不佳。”呂兆平表示,推進森林資源管護智慧化轉型,是林業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需求。
為此,武夷山國家公園在全面摸清自然資源本底的基礎上,構建起天空地人一體化管護體系,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為國家公園生態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天上有衛星遙感監測,空中有無人機巡查,山上有視頻監控覆蓋,地上有護林人員巡檢,監督有公眾積極參與。”呂兆平介紹說,全域覆蓋的感知網絡,打破了數據壁壘,實現對林區森林資源全方位動態監測。
凝心聚力 共筑“國家公園人”理念
環境關乎民生,青山象征美好,綠水寓意幸福。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國家公園便無從談起,人民的幸福也失去了依托。
“我們都是國家公園人!”如今,這句話已成為星村轄區居民的自豪宣言。呂兆平深知,生態保護離不開群眾的支持。他組織“生態課堂”,邀請專家為村民講解瀕危物種保護知識;發起“清潔山林”志愿活動,帶動數百人參與垃圾清理。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覺得國家公園是束縛,現在才明白它是我們的‘金飯碗’。”
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雙贏,武夷山國家公園不斷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 + 社區發展”模式,落實就業引導與培訓機制,鼓勵村民參與特許經營、資源保護、旅游服務,公開擇優招聘生態管護員、護林員,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國家公園建設,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林農增收之間的矛盾,不斷提升社區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在像呂兆平這樣一批生態保護者的不懈努力下,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生物多樣性愈發豐富。近年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累計發現雨神角蟾、武夷天麻等39個新物種,園內首次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歐亞水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華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艦物種時隔多年再度現身。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5.8%,森林蓄積量967.65萬立方米;野生脊椎動物種類達769種;野生高等植物種類達3404種;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質常年保持Ⅰ類,空氣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三十余載歲月流轉,武夷山的年輪里鐫刻著呂兆平的動人故事。原始林深處,那棵被他從盜伐者電鋸下救下的百年銀杏,如今已枝繁葉茂;桐木關的懸崖邊,他親手補種的杜鵑,每年春天都綻放成一片火紅;九曲溪的竹筏上,游客聽著講解員講述“無火傳說”,卻不知故事主人公正在某條山道上默默前行……遠處,武夷群峰靜靜矗立,仿佛與這位老護林人達成了一份永恒的守護契約。
有人問他為何能堅守半生,呂兆平望向遠處的山巒,深情地說:“這里的每一棵樹,都是我的老朋友。只要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一天比一天好,我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