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三北”工程版圖上的關鍵坐標,內蒙古二連浩特市以創新為筆、實踐為墨,將生態治理的經緯與鄉村振興的愿景緊密交織,集體經濟的筋骨在生態改善中日益強健,牧民的容顏在政策紅利中愈發舒展。
8萬畝沙地長出集體經濟“搖錢樹”
由錫林郭勒盟斥資4400多萬元打造、占地8萬畝的風電光伏一體化異地治沙項目,在市自然資源局的精心培育下,如同破土而出的“金種子”,為嘎查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開啟了一場“綠色經濟革命”。
與傳統項目不同,這個“寶藏項目”打破常規,將嘎查集體經濟合作社推向舞臺中央,賦予其項目全部環節的獨立運營。這種創新模式,讓嘎查從單純的旁觀者變身“深度玩家”,也讓“真金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嘎查集體經濟的“蓄水池”。
項目落地后,收益如同春日的溪流,奔涌而來。圍欄、施肥、播種等工程環節,就像一個個“小聚寶盆”,嘎查憑借不少于30%的工程收益,輕松收獲可觀回報。而真正的“重頭戲”,當屬配套的封育管護補貼,這筆每年240萬元的“穩定現金流”,如同永不枯竭的“財富泉眼”,持續5年汩汩涌出,累計可達1200萬元。
曾經,嘎查集體經濟的“賬本”上,項目征地幾乎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如今,隨著風電光伏一體化項目的“加盟”,嘎查的經濟版圖煥然一新。這筆豐厚的收益,不僅充實了嘎查的“錢袋子”,更點燃了發展的新希望,為嘎查集體經濟的騰飛插上了“金色翅膀”。
“以前我們嘎查主要靠放牧,收入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不穩定。現在有了這個風電光伏一體化治沙項目,不僅為我們的草原生態治理出了力,還讓集體經濟一下子厚實起來,以后我們發展其他產業也有了底氣。”陶力嘎查黨支部書記烏日汗激動地說。
嘎查的本土“造血”功能與雙向突圍
當林草生態項目如潮水般在二連浩特荒漠化草原上鋪展,對原材料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額爾登高畢嘎查宛如嗅覺敏銳的“商業獵手”,在市政府和自然資源局的保駕護航下,迅速鎖定商機,一座承載著發展希望的網圍欄加工廠毅然而起。這座加工廠如同產業齒輪上的關鍵一環,精準咬合本地林草生態項目需求,讓“家門口的產業”與“生態建設”實現了一場完美的“雙向奔赴”。
作為項目的“重量級伙伴”,內蒙古林草生態、中材克普、中交公司、太偉生態、綠通公司等項目聯合體單位與嘎查網圍欄加工廠簽下了高達415萬元的供貨合同,央企、國企、民企、私企的加入,為這場產業變革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份“沉甸甸”的合約,不僅是對本地產品質量的認可,更為嘎查集體經濟發展架起了一座“黃金橋梁”,嘎查集體經濟賬戶如同注入源頭活水,迎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新契機。
生產線上,8名牧民化身“產業工人”,他們身著工裝、手握機柄組裝圍欄的身影,成了加工廠里最動人的風景。每天500元的工資,不僅是勞動價值的直觀體現,更像是一把打開幸福生活的“金鑰匙”,牧民如今在家門口既能參與產業發展浪潮,又能照顧家庭,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而這一切,正是嘎查集體經濟蓬勃發展與企業鼎力支持帶來的民生紅利。
“曾經,我們望著遠方迷茫徘徊,總覺得致富的機會在城里、在他鄉;如今,希望的曙光在家門口閃耀。機器的轟鳴聲里,藏著改變命運的密碼;生產線的流轉間,孕育著鄉村振興的奇跡?!备虏辄h支部書記烏日娜激動地講述著最新成果,“現在,我們的產品已跨越國界,與蒙古國達成70萬元的意向合同!這不僅是一份訂單,更是對我們技術與品質的認可。我們的圍欄不僅要守護邊疆沃土,更要奔赴鄰邦,在更廣闊的天地間筑起綠色長城!”
羊糞變“黃金”,牧戶變“資源供應商”
在“三北”工程火熱推進的浪潮中,生態建設與民生福祉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市自然資源局懷揣著惠民初心,緊盯項目中羊糞腐熟肥的需求,當機立斷打出“就地取材”的組合拳——引導項目單位與當地肥料廠攜手,為周邊牧戶架起羊糞變“金”的橋梁。一時間,草原上涌動著別樣的“豐收”景象。肥料廠的收購車穿梭于牧戶之間,原本堆積在棚圈旁、被當作取火材料的羊糞,搖身一變成了搶手貨。“以前清理羊糞又費勁兒又占地方,現在居然能賣錢!”牧民們喜笑顏開,手中的羊糞化作實實在在的收入,日子也跟著亮堂起來。
蘇吉嘎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嘎查黨支部書記海拉蘇的帶領下,一場“羊糞增收戰”在嘎查里打得熱火朝天。海拉蘇挨家挨戶動員,耐心講解政策;他主動聯系企業,洽談合作細節;還組織牧民將羊糞集中收集、妥善處理、提升品質。在他的努力下,嘎查的羊糞順利敲開了企業的大門,成為增收“利器”。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過去一段時間,50多輛滿載羊糞的運輸車往返于草原與工廠之間,累計收購羊糞36萬噸,直接帶動本市及周邊旗縣近3000戶牧戶增收2700萬元。這一串數字背后,是牧民們鼓鼓的錢包,更是“三北”工程惠民利民的生動縮影。曾經無人問津的羊糞,如今成了牧民眼中的“金蛋”,為草原生活增添了別樣的幸福滋味。
家門口掘金,從放牧人到項目建設者
在二連浩特的“三北”工程建設現場,機械轟鳴與歡聲笑語交織,勾勒出一幅獨特的惠民畫卷。項目嚴格落實國家以工代賑政策,將“把發展紅利留在草原、讓增收機會握在牧民手中”作為行動綱領,從施工現場穿梭的車輛,到臨時場地搭建的工棚,每一個建設環節都成為牧民增收的“綠色通道”。
項目秉持“牧民能干的絕不外引”,像一把精準的鑰匙,打開了本地就業的大門。農牧民合作組織憑借熟悉地形、了解民情的優勢,接連承包起材料搬運、工程養護等勞務服務;只要牧民有意愿、能勝任,從基礎的運輸裝卸,到技術含量較高的實踐操作,各類崗位均向他們敞開懷抱。
呼嘎查黨支部書記達呼巴雅爾在動員牧戶參與施工時,眼神堅定地說道:“咱們祖祖輩輩守著這片草原,如今‘三北’工程帶來了好機會,這不僅是建設家鄉,更是給咱自個兒增收!大家齊心協力,跟著政策走,一定能把日子越過越紅火!”在他的帶領下,呼嘎查的牧民們放下牧鞭就能拿起工具,組建起一支支干勁十足的施工小隊。有的牧民負責運輸物資,在草原小道上往返奔波;有的跟著技術人員學習,從“門外漢”變成了“熟練工”。這種“家門口就業”的新模式,讓牧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增收致富,參與項目建設的熱情如同草原上的篝火般越燃越旺。
數據印證著政策的溫度:“三北”工程已開發項目管護崗位372個,開發就業勞動崗位1000個,已帶動210人次牧民投身建設。2024年,1715萬的以工代賑資金如涓涓細流,淌進牧民的口袋,實實在在改善了生活。2025年,項目更是錨定1.4億元以工代賑目標,不斷拓展地塊協調、后勤管理等多元化崗位,讓草原兒女在生態建設的浪潮中,不僅成為綠色家園的守護者,更化身美好生活的創造者,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民生福祉的“雙豐收”。
二連浩特市自然資源局局長王永升表示,“三北”工程不僅重塑了二連浩特的生態底色,更托起了千百家庭的幸福夢想?!拔覀儗⒗^續凝聚力量,以破竹之勢推進工程建設,用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讓生態惠民的成果像璀璨星辰,照亮每一個角落,共同奏響生態美、產業旺、百姓樂的時代強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