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重慶市因勢利導、多措并舉,建成一批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形象突出、產品多元、服務一流和資源保存完整的自然公園,以此為基礎,創新推動全市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有自然保護區58個,有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公園157個,還有世界自然遺產地3個。2023年,全市旅游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1206.82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生態旅游作出了重要貢獻。
注重科學規劃
重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高質量編制自然公園總體規劃,為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打好基礎。
“在推進風景名勝區規劃編制報批方面,我們采取不等不靠、能批則批、保障重點的三項舉措。”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待批期間,重慶林業部門積極對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指導相關區縣開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目前,紅池壩、黃水等4個市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已通過重慶市政府審批,歌樂山、南山等7個市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正按程序推進。在規劃編制獲批后,主城都市區市郊鐵路等20余個重大項目有望落地。
重慶專門下發《關于做好國家級自然公園規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國家級自然公園分類推進規劃編制,合理劃定功能區,做好建設項目論證,提高規劃質量。目前,已支持、指導云陽縣編制并發布實施《云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劃》。
重慶市林業局組織編制了《重慶市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完善分級監督管理職責,實行分區差別化管控,提高自然保護地優質生態產品的容量和供給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到2027年基本建成具有重慶特色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框架。
近年來,為更好地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重慶還專門出臺了自然公園保護與利用相關政策,積極發揮自然公園生態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等功能和作用。目前,一條涉及北碚區、合川區、南川區、江津區、涪陵區、武隆區、萬盛經開區以及三峽庫區的豐都縣、忠縣、云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和城口縣等14個區縣,串聯起20余個自然保護地的重慶特色生態旅游線路正在籌劃中。
借助自然公園優勢資源和自然景觀,重慶建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個、市級旅游度假區30個,自然公園嚴格控制人類活動容量,周邊鄉鎮或自然村落合理布局休閑度假酒店、品牌民宿、特色餐飲等生活配套設施。
強化合理利用
“重慶充分利用風景名勝區和自然公園的生態資源、自然景觀及歷史文化資源,分類施策、因地制宜開展生態旅游、自然教育和森林康養等合理利用工作,走深走實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重慶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
在行業主管部門的強力推動下,重慶相關區縣行動積極。
云陽縣用活長江三峽文化遺產、恐龍化石地質資源,大力推動生態旅游。目前,云陽世界地質公園創建已通過國家預評估。
江津區將四面山景區、中山古鎮、四面山旅游度假區納入旅游生態功能核心區,總面積達371平方公里,統籌推進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四面山各個旅游景區資源串珠成鏈,圍繞紅色文化、先巴文化、愛情文化、古鎮文化等特色文化名片,深度開發精品旅游線路。2023年,景區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
巫溪縣以紅池壩景區及周邊紅池壩鎮、天元鄉、尖山鎮等10個鄉鎮,重點以紅池壩國家森林公園邊界為基礎,分別聚焦秘境、闊野、溫情3個主題,全面升級打造“云上山海·奇境紅池”。
武隆區依托仙女山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探索“生態環境社會化保護+生態旅游市場化運作+生態紅利全域化共享”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全區近3年累計接待游客1.27億人次、綜合收入超6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帶動超3.5萬農戶、10萬農民吃上旅游飯。 其中,地處仙女山腹地的樹頂漫步自然教育營地遵循“無痕山林”理念,被聯合國評為“雙友好”生態項目。自營業以來,接待體驗客戶超過34萬人次,中小學生研學活動及部分企業戶外團建活動2.2萬余人次,各類暑期夏令營和親子營120余期。
南川區打造出一條極具特色的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自駕線路,組合滑雪、漂流、徒步、滑翔傘等豐富的戶外運動產品,形成水、陸、空立體化,點、線、面全方位的戶外運動格局,深受廣大自駕愛好者和游客喜愛,榮膺“全國體育旅游精品線路”。作為重慶生態資源強區,南川區先后成功打造了以自然遺產、休閑觀光為主的金佛山景區,以原生態峽谷景觀、泉水漂流為主的神龍峽景區,擁有集休閑度假、商務會議、露營、溫泉康養于一體的天星旅游度假區。同步建成金佛山喀斯特地質博物館、第二課堂科普營地、蝶語昆蟲館等配套景點。
以生態露營為顯著特色的睡佛山森林公園、山王坪喀斯特國家生態公園,都是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線路上的亮點。其中,睡佛山森林公園打造了6個不同特色和檔次的營地,共2000多個營位,3年接待游客量達12萬余人次、車輛4.8萬余臺。山王坪露營基地打造的林下帳篷營地,集露營、休閑、娛樂、觀景功能于一體,露營帳篷位約1000個,精品露營位約100個,可同時容納1000余個帳篷設施,滿足3500人露營。
助推融合發展
近年來,重慶結合自然教育、生態體驗培育生態旅游產品,積極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景區內游覽、景區外度假的生態旅游新模式。
巴南區大力助推文旅康養產業融合,探索荒山多功能綜合開發利用新模式。其中彩色森林項目總體規劃1.5萬畝,首期項目分批種植金葉水杉、金葉槐樹、美國紅楓、藍冰柏、紫葉紫荊等50余個品種20余萬株彩葉苗木,將荒山荒土彩化與香化,成功打造彩色森林農文旅康度假休閑區,帶動周邊30余戶農家樂、50余家手工作坊、20余個家庭農場發展,近千戶農戶共同致富。
南川區專門編制《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規劃專篇》,出臺民宿產業、露營地、冰雪旅游等特色旅游發展規劃,構建“一山一片一帶多點”的發展格局。目前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游線已形成趣打卡、趣運動、趣露營、趣鄉村、趣研學、趣度假、趣美食等多種旅游并存模式。游線特色產業綜合產值36.4億元,占全區80%以上,帶動沿線超500戶農戶開辦農家樂、民宿,文旅產業帶農益農作用彰顯,實現就業4萬余人次、戶均增收3000余元。該游線獲評全國“旅游新業態創新發展典型案例”,入選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
武隆區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是重慶乃至全國的旅游強區,現有654處旅游資源單體密布全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6項,被譽為“世界喀斯特生態博物館”,榮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范例獎”。該區現有國家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1個、4A級旅游景區4個,研學基地多達24個,已形成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芙蓉洞、芙蓉江、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等景區(景點)。2023年接待游客4494.2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17.23億元,同比增長10.03%。
2022年,重慶正式啟動大仙女山自然保護地協同可持續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為全市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再探新路。目前已建立涪陵、武隆、豐都3個區縣政府輪流主辦、專家團隊問診、市級部門扶持的可持續發展聯動機制,規范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