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發展油茶產業有助于保障國家糧油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并在改善生態環境、優化食用油消費結構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
我國現有油茶林7000多萬畝,到2025年種植面積將達9000萬畝。油茶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區,育苗、栽植、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油茶果采收等環節至少需要1000萬名勞動力。隨著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加劇,鋤頭鐵锨、肩挑背扛的傳統作業方式已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要。變人海戰術為機械上陣已成必然。
目前,在油茶育、種、管、收生產關鍵環節中,存在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經營較為粗獷;油茶品種宜機化特性不突出,栽培模式機械操作不適宜;裝備需求、研發、生產、人才脫節;林地、林機、林藝不匹配等問題。
如何破解發展的痛點、難點?油茶產業可通過“1233”措施,加快推動產業現代化建設。
——聚焦1個系統。全面聚焦油茶機械體系化協同發展,實現宜機育種、標準種植、林地改造、裝備研發、培訓提升和社會化服務等機械化、系統化聯動發展。
輕簡自走式油茶采收機 苗振坤攝
——實現2個轉變。實現傳統作業向機械化作業用機習慣轉變。把裝備科研成果搬到林間地頭,做給林農看,帶著林農干,培養林農用機習慣,引導林農從自己動手到機械助力的規模化生產轉變。實現從機藝不融向互適互配轉變。制定油茶宜機化品種選育、營造林、宜機化生產技術規程,修訂油茶栽培、整形修剪、施肥等技術規程,促進林機林藝融合,實現“良地、良種、良機、良藝”四維融合。
——突破3個革新。革新林草裝備研發模式。建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推廣機構+用戶”的研發模式,按照鏈條式布局,需要什么裝備、研發什么裝備,缺少什么裝備、補充什么裝備,實現林草裝備體系化研發全國整體協同。革新林草裝備使用理念。開展適樹適機體系化專用技術裝備研發,什么地形上用什么設備、什么模式上用什么設備,系統打造機械化經營采收試點,發布不同場景機械化作業模式,實現區域聯動、機器換人。革新林草裝備服務機制。建立專業機械化作業服務隊,建立油茶裝備社會服務技術體系,大力推進裝備技術推廣服務,從“經營模式”到“模式經營”,實現油茶機械裝備專業化、社會化、組織化,改變林農買不起、用不起、修不起的現實問題。
——落實3個保障。落實社會服務保障。建立集全程機械化與信息服務、新技術、新機具、林機維修保養、林機人員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林機林事服務中心,培育育、種、管、收、儲油茶生產機械化全過程托管,為經營主體提供先進、高效的機械服務。落實基礎設施保障。加強林機林藝互適互配,開展油茶林宜機化改造,在新建、改建油茶種植生產基地過程中,統籌考慮林地、林藝、林機結合,規劃機械經營采收作業基礎設施。落實多維人才保障。增設林果裝備、設施林業和林機林藝融合相關專業方向,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培養操作機手、裝備維修工、機具調度員等專業工匠人才。
近年來,我國加快油茶機械研發速度,創新成果頻出。10月2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應急揭榜掛帥“油茶采收機械研發”項目現場演示會上,展示了油茶采收機械領域的創新成果。項目于2022年8月簽署了軍令狀,針對油茶采收依賴人工、效率低下和作業環境復雜等問題,開展了“適樹適機、多機聯合”裝備研發,由國家林草局哈爾濱林機所牽頭,聯合全國優勢農林裝備產學研等20余家單位協同研發實施。目前已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實現了全地形、全品種油茶的高效機械化采收,顯著提高了采收效率和作業質量,推廣裝備158臺(套),累計示范面積超過1萬畝。
接下來,項目將在全國推廣機械專業服務隊和標準化林機服務中心,為油茶種植戶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構建覆蓋全國的林機裝備監管感知調度網絡,為林業生產管理提供全面的林草裝備作業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