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甘肅草原碧綠千里,微風夾雜著青草的氣息撲面而來。在甘肅省林草局草原處主辦的“生態甘肅 大美草原”草原生態保護采訪活動中,記者跟隨采訪團走進甘肅,深入感受草原大美風光。
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霍城鎮王莊村,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繁育田里種植新一批草種。技術人員介紹,此次建植的草種有250畝,包括祁連老芒麥、甘南垂穗披堿草、青海甜燕麥3個優良鄉土草種,這批草種將較好地解決全市鄉土草種短缺等問題。
依托資源稟賦,發展現代草牧業,甘肅已悄然布局。
近年來,甘肅省全力做好草原技術推廣工作,推動成立“甘肅省草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甘肅省草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甘肅省草品種審定委員會”三大平臺,構建完善了全省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草原鼠蟲害監測預警、草品種區域試驗網絡;組織全省草原技術推廣部門高質量完成了草原改良種草、草品種區域試驗等工作;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支撐項目,在新品種選育、草畜系統耦合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模式和經驗,為推進全省草牧業發展上臺階、轉方式、增效益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不斷優化草產業鏈結構
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草地資源豐富,是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的理想區域。
草種不足一直是困擾我國草產業發展的一大問題,張掖也不例外。為此,張掖市將草食畜牧業確定為鄉村振興的優勢主導產業,并將“百萬畝優質牧草基地建設”作為全市“兩個百萬工程”全力推進。
近年來,張掖市以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草業為目標,通過建設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實施草牧業、“糧改飼”試點、高產優質苜蓿示范、人工種草、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等項目,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草產業發展格局。
張掖市草原工作站站長甘輝林告訴記者:“我們篩選引進‘豫青貯23’‘正德305’‘豐貯1號’等15個青貯玉米新品種,‘綠巨人’‘大力士’‘大卡’‘海牛’等22個甜高粱新品種,‘巨能5號’‘三得利’‘甘農1號’‘甘農3號’等36個苜蓿新品種,‘駿馬’‘草妮卡’‘夢農’‘燕王’等10個燕麥新品種。全市以牛羊規模養殖場戶和飼草加工專業合作社為試驗示范平臺,建立糧改飼和種養加結合模式試驗示范點。通過試驗示范,張掖市加快引導種植青貯玉米、甜高粱、苜蓿、燕麥等主推優質牧草品種,牧草種植良種化水平不斷提高,牧草良種覆蓋率超過70%。”
產業結構優化,讓張掖市草產業發展變得得心應手。
依托以糧改飼、草牧業、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秸稈飼料化等項目,張掖市全面推進優質牧草種植、收獲、加工等牧草增產提質增效關鍵技術,全市優質牧草種植面積不斷增長。
甘輝林說,去年張掖市牧草種植面積達127.3萬畝,其中高產優質苜蓿53.7萬畝、青貯玉米44.3萬畝、燕麥28.3萬畝、其他一年生牧草1萬畝,飼草產量超過100萬噸。
為草原修復提供更多新草種
單靠引進種子還無法徹底解決草種不足問題,目前最重要的是研發適合當地的草種,才能為草原生態修復以及草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在采訪中記者看到,甘肅省幾個草原修復區通過應用甘肅當地培育的草品種,草原修復區的草原修復成效顯著,照片中曾經的沙地如今在記者面前已是一派綠意盎然景象。
林草機構改革后,甘肅省在全國率先啟動了省級草品種審定工作,組建了省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制定完善了《甘肅省草品種審定委員會章程》《甘肅省草品種審定辦法》《甘肅省草品種區域試驗站管理辦法》,先后確定掛牌了1個省級草種質資源庫、5個草種質資源圃,在全省重點生態區域建設完成了14個省級草品種區域試驗站,初步建成了覆蓋全省各典型區域的草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和創新培育網絡。其間,甘肅省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分兩批審定了25個鄉土草品種,審定發布了兩批鄉土草品種推廣目錄,收入適合省內推廣的鄉土草品種78個,為草品種審定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夯實了基礎。
研發和培育適合當地生長的草種,吸引了更多地區積極參與草種試驗項目。
為能在慶陽市建設一個草品種試驗站,慶陽市草原工作站站長黃茂林多次到省里匯報相關工作,最終為該市爭取到增設一個草品種試驗站的機會。2020年8月,慶陽市后官寨草品種試驗站順利通過省級初評,該站草品種區域試驗目前已初具規模。
在甘肅,像慶陽市后官寨草品種試驗站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目前,不少草品種試驗站的科研技術都已經“開花結果”,新的草品種更是應用到了全省乃至全國的草原修復建設中。
甘輝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張掖市依托蘭州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構建了以國家牧草種質資源圃、省級草種質資源圃、草種創新野外試驗站、國家和省級草品種區域試驗站為核心的草品種創新研發平臺,開展了野生鄉土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馴化栽培、優良鄉土草品種原(良)種擴繁等試驗研究,培育國家審定草品種1個、“蘭樨1號”黃花草木樨和“蘭樨2號”白花草木樨新品系已進入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階段。
龍頭企業帶動草產業發展
一個完善的產業鏈不能少了推廣這個環節。
記者在慶陽市環縣曲子鎮看到,1.4萬臺(套)飼草收割機正在忙碌作業,這里的120萬畝紫花苜蓿迎來頭茬收割。
近年來,環縣把“種草養羊、規模飼養”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首位產業和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柱產業,圍繞“興草促牧”,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采取訂單種植、上門收割、保價收購等方式,引導農戶廣泛種植優質草,預計全縣今年苜蓿產量將達38.4萬噸。
黃茂林告訴記者,為保障全市草畜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慶陽市級財政加大對草、牛、羊產業的投入保障力度,采取獎補方式,重點獎勵規模養羊鄉鎮、養羊專業村、龍頭企業、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草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培育、基地建設、示范點建設和機械設備購置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
慶陽市還充分利用糧改飼、高產優質苜蓿、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畜牧良種補貼、畜禽健康養殖建設等涉農中央、省級財政項目資金,集中扶持草畜產業發展。
在甘肅,像慶陽市這樣大力發展草產業的地區還有很多。
甘輝林告訴記者:“我們培育了高臺縣綠欣制種苜蓿農民專業合作社、山丹普瑞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肅佰青源草業農牧有限公司為主的專業草品種制種繁育推廣企業,他們生產的甘農系列苜蓿、隴燕和青引系列燕麥草種已暢銷全國,形成了以‘育種家+合作社+草種企業’為基礎的草種‘育繁推’模式,草種業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的發展體系已初見成效。”
近年來,張掖市以飼草種植、加工龍頭企業為依托,支持龍頭企業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飼草聯合體推動飼草產業化發展水平。全市建成宏鑫、澤牧、希諾等4個年生產秸稈飼料1萬噸以上的加工企業,建成仲鑫、林峰、潤牧等4個年生產秸稈飼料0.5萬噸以上的加工企業,規模以上牧草加工企業數量達30個,全市年加工生產秸稈飼料60萬噸,加工銷售苜蓿、燕麥優質青干草77萬噸,草產業增加值超過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