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寧素有“中國建蓮之鄉”的美譽。盛夏時節,全縣數萬畝荷花競相開放,吸引八方游客為荷而來。
在閩江源國家濕地公園,滿池荷花亭亭玉立,陣陣清香沁人心脾。魚兒游戲蓮間,水鳥立于荷葉之上,游人們駐足觀鳥、賞花、拍照,處處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之美。
閩江源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千里閩江的發源地建寧縣均口鎮,公園總面積近6000畝,濕地率61.09%。公園南起均口鎮與寧化縣交界處,北至閩江源自然保護區,河道全長30.36公里,屬于閩江源頭典型的山地河流型濕地,其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對于構建閩江流域水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2月,閩江源濕地公園啟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近5年來,濕地公園按照“建設成為福建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濕地景觀資源豐富、科普與科研設施完善、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旅游條件優越的國家濕地公園”總體目標,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通過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監測監控、宣傳科普,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和諧發展、永續發展之路。
閩江源濕地公園現已全面修復了受損自然濕地,公園內原生態濕地和動植物生境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濕地水環境質量不斷優化,水質常年可保持在三類、局部可達到二類。
根據最新調查顯示,閩江源濕地公園內有維管植物165科541屬87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種,為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7種。記錄脊椎動物34目98科222屬304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發現鳥類18目52科142種,其中越冬鴛鴦數量達1000羽以上。
科學規劃 嚴格保護
閩江源濕地公園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理念,科學規劃公園空間布局,編制了《福建建寧閩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建設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規劃區濕地資源的保護恢復、科普宣教、科研監測、休閑游憩等功能布置,以濕地現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為基礎,采用自然修復的方法,力爭使濕地公園特色景觀保持原貌。
濕地公園嚴把濕地紅線關,實施了濕地保護恢復工程,禁止在河流濕地周邊進行人工開發、開挖,改變濕地用途;聘請4名專職巡護員每天開展巡護,對涉及濕地范圍內的建設堅決予以制止,確保濕地率不減。
立足濕地水質的改善,濕地公園充分發揮濕地植被恢復的作用,增強濕地公園水體自我凈化能力,通過退化河灘濕地恢復、濕地木本及草本植被修復、河岸帶濕地自然修復等措施,構筑起保護河道的天然屏障。
完善機構 加強協作
2020年7月,經三明市委編辦批準,建寧縣成立福建建寧閩江源國家濕地公園服務中心,專門負責濕地保護管理??h委編辦明確服務中心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正科級,內設3個職能科室,核定事業編制6個,閩江源濕地公園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閩江源濕地公園與廈門大學合作,開展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形成了系統的濕地公園內生物多樣性動態記錄,首次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胸鹀、大靈貓、小靈貓。
與此同時,加強與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溝通協作,結合開展“清新閩江源雷霆行動”“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強化水質監測,配置水質監測系統、水樣采集系統,取締河道撈沙船,加大河道周邊污染源治理和農業面污染源治理力度,實施企業污染源全部達標排放,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和農業面污染源,確保水源不受污染。
注重宣傳 樹牢理念
近年來,閩江源濕地公園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利用微信、宣傳單、標語等方式,推動宣傳進街道、社區、學校,提升群眾對濕地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珍視濕地、愛護濕地、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為展示濕地公園建設保護成果,閩江源濕地公園聯合三明市攝影家協會等單位組織開展了“閩江源濕地杯”攝影大賽,共征集到參賽作品近千幅,評選出優秀作品66幅;組織開展濕地公園LOGO評選活動,成功遴選出濕地公園LOGO,提高了濕地公園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濕地公園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組織建寧縣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在閩江源濕地公園開展以“唱響青春主旋律 激情奉獻母親河”為主題的宣傳實踐活動,邀請各級黨委(黨組)開展“黨員先鋒做表率 保護閩江源頭母親河”主題黨日活動,讓濕地保護深入人心。
上一篇:山東青州花卉產業實現集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