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也是蠶繭收獲的季節,在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重慶黔江區,今年首批蠶繭開秤收購。在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不僅產繭量增加,養蠶收入更是節節高。
在重慶黔江區濯水鎮,蠶農們早早地來到蠶繭收購站,工作人員正嚴格按照標準,給蠶繭稱重測級、依質定價,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養蠶期極端天氣少,加上養蠶設施完善,管護到位,幾乎沒有發生蠶病。”重慶市黔江區蠶業公司副經理孫澤波向記者介紹,“從已收購蠶繭的情況看,含水率低、色澤白皙,繭質整體優于往年。”
白孝平是黔江區濯水鎮的養蠶大戶,從開秤以來,他們全家人一起上陣,忙著把一袋袋蠶繭運到收購站,等著賣個好價錢。
重慶市黔江區濯水鎮雙龍村蠶農白孝平說,“現在的蠶棚比以前更好了,設施各方面比以前充足了,蠶繭的技術也相當到位。春季我養了9張蠶,產繭1000多斤,收入是2萬多塊錢,我相當滿意了。”
在重慶黔江區,桑蠶根據不同海拔和季節,最多能飼養8個批次,每年第一批蠶繭往往質量最好,收購價相對更高。今年,黔江區繼續向蠶農提供收益保險和生產補貼,依托蠶桑技術員和小蠶智能共育工廠,提高養蠶成功率,蠶繭單產比去年同期增長10%。隨著繭絲綢市場行情復蘇,每公斤蠶繭收購價達到50元左右,僅濯水鎮第一季蠶繭就有望實現收入275萬元。
“從收購的情況看,今年老百姓蠶繭大豐收,蠶繭的單產達到50公斤以上,一張蠶種的收入達到了2000多塊。”面對見漲的市場行情,黔江區蠶業公司董事長陳松奎表示,“我們今年的收購價格也上漲了1塊錢一公斤,一級繭達到了80%以上,公司現在組織資金、不打白條、應收盡收。”
重慶黔江區是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現有優質桑園9.5萬畝,覆蓋80%的鄉鎮街道,在國家“東桑西移”戰略帶動下,當地有2萬多人從事蠶桑產業,產繭量連續12年居重慶市首位,蠶桑年綜合產值達10億元。按照生產計劃,今年首批蠶繭有望收購2.4萬擔,蠶農收入6000余萬元。
下一篇:重慶建設500畝中國龍橡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