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分山分林、由統到分之后,集體林區分散閑置的林業資源正重新集中,走向適度規模經營、三產融合發展。
浙江市場經濟發達,是全國共同富裕示范區。在深化集體林改過程中,浙江圍繞生產關系調整、利益分配重組進行了一系列探索,以工業的方式、市場的方式,兼顧農民、集體和經營主體的利益,實現了強村富民、共同發展。
浙江省林業局日前組織媒體記者走進常山、遂昌、浦江、建德,探訪深化集體林改的創新實踐。
服務社會化
常山縣有林事服務中心。
這是常山的首創,市場化運營,提供全程林事服務。林農在生產環節的任何訴求,只需聯系村網格員,即可享受就近就便的專業服務。
服務中心的前身是村民自發成立的社會化服務隊。新昌鄉西源村3/4的人在外創業、務工,林地、耕地失管拋荒嚴重,誰來種地、誰會種地?
困境初步化解之后,2023年,社會化服務隊升級為林事服務中心,聚焦市場化運營、規模化經營、訂單化服務、最大化分配,推動規模集約經營。
林事服務中心的市場運營方是常山縣富好生態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屬地監管方是新昌鄉人民政府,業務指導方是常山縣林業水利局。
服務中心的運營體系被簡稱為“1651”——1個數字平臺、6個服務分區、5支專業隊伍、1種分配機制。
“6個服務分區”,即林機租售區、林機保養區、物資存放區、產品加工區、展示展銷區、技術培訓區。“5支專業隊伍”,即科研專家、鄉土專家、林機(林技)人才、運營人才和勞務隊伍。“1種分配機制”,即構建“國資+村集體+勞動者”分配機制,其中國資占57%、村集體占33%、勞動者占10%。國資不參與分紅,利潤用于中心擴大再生產。
走進服務中心展銷大廳,特色農林產品琳瑯滿目。公司建有萬畝油茶基地、千畝絲瓜基地、萬畝毛竹基地、千畝紅薯基地、千畝云霧茶基地、百畝月季基地、百畝桃花基地,相應的產品都有展示。
服務中心主任汪祖慶說,通過直播帶貨、鄉賢采購和政府福利食堂等渠道,去年,經由中心銷售2117萬元特色農林產品,今年預計可超過3000萬元。
常駐服務中心的有“鄉村小確幸”“早上好(書記)”“常山縣老油坊”3位主播。老油坊的主播是“油茶姐姐”王芳。父親王國進是服務中心鄉土專家,她本人還經營油茶展館、開展油茶研學、開辦特色民宿。
服務中心提供覆蓋勞務、林機、農資、銷售、信息的林業全產業鏈服務。因為打通了生產和市場,更多的利潤被留在當地,村民、集體、中心多方受益。
勞務隊伍多達600人,其中一半來自新田鄉。汪祖慶說,村民可以出租林地、參與分紅、參加勞務,獲得多重收益,其中勞務年收入人均有3萬元。
除了林農增收,通過山林入股保底分紅和運營開發,西源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也從2020年的8萬元迅速增長至如今的150萬元。
鄉村合伙人
茶油飄香時節,常山縣芳村鎮油茶產業共富工坊游人不斷,有人帶著茶籽來榨油、有人專程來吃油茶餐,還有團隊來開展主題研學。
常山國家油茶公園
旺浩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志旺一遍遍地講解、演示古法榨油。徒弟馬韻媛跟著學習,同步在網上推廣。
油茶是常山縣主導產業。在深化集體林改的推動下,常山創新實施了鄉村合伙人機制,成立油茶產業共富工坊,共建共享,實現富民增收。
共富工坊由國企搭臺、新農人引領。村集體和農戶流轉林地給經營業主,經營業主、村集體和農戶共建共富工坊,共富工坊則通過經營獲得收益。
黃志旺是古法榨油第四代傳人。他說,古法榨油介于冷榨、熱榨之間,有它獨特的優勢,祖宗留下的東西要傳下去。
共富工坊主推一產種植、二產古榨、三產研學。種植采用全鏈條經營,農戶可以獲得土地流轉和勞務服務的第一桶金。加工實行保底收購、保價代銷,對周邊農戶茶籽進行統一收購、制作、包裝和銷售,參與農戶獲得品牌溢價和勞務服務的第二桶金。三產則采用公司、村集體、村民三方聯建模式運行,形成集餐飲、研學、民宿等為一體的共富綜合體。
共富工坊年接待研學100多批2萬余人,帶動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9萬元,600戶林農年均增收2萬元。黃志旺說:“共富才搞得下去。”
股份合作制
2012年,浙江誕生全省首個林地股份合作社,地點在浦江縣虞宅鄉橋頭村。村里以林地林木入股,與工商資本結合,大力發展香榧產業。
當年,參股農戶97戶,流轉面積1083畝,經公開招標由馬嶺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中標,經營期為50年。
合作社以“保底+遞增”模式與入股農戶共享收益。香榧產業前期投入大、經營周期長。在香榧產出前20年,每年給予農民一定的資金分紅,一般為省級生態公益林的補助標準;香榧產出后,每10年以5%、10%、15%比例遞增分紅香榧青果,保底分紅每畝不少于300元。50年合同期內,入股農戶預計分紅總計超過5000萬元。
農戶每年得到分紅,留守村里的40余名婦女和中老年人實現了家門口打工,勞務費就有8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同步得到壯大。
這是公司主導的股份合作。
目前,浦江已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29個,成為全國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最多的縣。
遂昌是林業大縣,擁有省級以上公益林230.36萬畝,規模居全省第二。
湖山鄉坪峰村情況更為特殊,全村有山林37443畝,耕地卻只有238畝。村黨支部書記羅裕建說:“百姓自主致富,帶動能力欠缺。”
坪峰村位于仙俠湖庫區,有山林、有水面,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公益林補償畢竟有限,能不能避免“等靠要”,把公益林資源變為資產,依托產業自我發展?
2013年,坪峰村兩委提出,做好林水文章,打通轉化路徑,以“集體控股+農戶入股”形式,把村集體公益林補償款投資漁業養殖、民宿產業等領域建設,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仙俠湖水好,坪峰村村集體和農戶將公益林補償款500余萬元投入到漁業養殖。花鰱賣到每公斤30元,年銷量多達25萬公斤,遠銷上海、杭州等地。漁業養殖每年收益超過70萬元,村集體每年增收15萬元,入股村民則可獲得5000元至20000元的分紅。
這是集體主導的股份合作。
貫通產業鏈
遂昌縣金竹鎮葉村村,油茶和茶樹花開朵朵。油茶老品種低改正在進行,油茶林下,黃精和三葉青靜靜生長。
葉村村主打茶葉、板栗和油茶,其中油茶有1萬多畝,占了全鎮的1/3。因為老樹、老品種效益不高,以前,村里1/3的林地遭棄管。
葉村村黨支部書記涂志光說,油茶要改良品種、修剪施肥,把地力培優,把陽光和風引進來。村里2015年開始在油茶林下發展三葉青,實現了立體種植、以藥促茶。
村里有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在油茶林下發展黃精。每畝油茶產鮮果950公斤,拿下全省第一名。每畝套種1500袋黃精,3年畝收益可達5萬元。
村集體、合作社和公司帶動,葉村村成了中藥材專業村。村民既可以流轉林地、出租林下賺取租金,還可以就近務工、經營油茶獲得收入。租金加分紅,村集體每年可以收入30萬元,且后續看好。
村里引入的中藥材加工企業明年即可投產,一二三產將徹底打通,形成發展的閉環。涂志光說:“工業是前提,有工業才有產業。廠就建在家門口,百姓種了不愁賣,可以放心大膽發展。”
林業標準地
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政府的作為還能有哪些?
建德市大同鎮郎家村凱峰家庭農場,850畝山地新種了油茶、香榧和薄殼山核桃,基地上了現代噴灌設備。
凱峰家庭農場負責人施小強說,這片林地是去年競標獲得的,基礎設施等政府承諾讓他動心。他已經在基地投入300多萬元,還在油茶林下套種了100多畝射干。
凱峰家庭農場是西鄉萬畝油茶共富園的一部分,施小強所說的“政府承諾”,指的是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在當地被稱為林業標準地。
山區、林區往往基礎設施薄弱,自主建設則面臨前期投資大、協調環節多等難題,工商資本難以“上山入林”,經營主體也無法“拎包入住”。
大同鎮提出了西鄉萬畝油茶共富園項目。共富園項目覆蓋郎家村等10個油茶主產區村,建設規模14010畝,包括油茶新建和低產林改造,同步建設環園林道30公里。園區發展以套種中藥材為主的林下經濟5000畝。
大同鎮副鎮長汪海峰說,林業標準地由鎮村出資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林區道路、設施用房、水電、噴灌設備已投資2000余萬元,將其租賃給家庭農場使用。家庭農場只承擔林地流轉租金、基礎設施使用租金和種植管理費用,大大降低了前期成本,也能持續為村集體增收。
這一項目完成了林權經營權從分散到集中,“散戶+強村公司+種植大戶”,吸引了社會資本介入。
李家鎮三溪村林業標準地則由建德市林業局和李家鎮人民政府共同謀劃。建德市林業局指導鄉鎮制定標準地建設方案,三溪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具體實施,三溪村與壽昌林場實現場村合作。
項目流轉村民500畝低效毛竹林,重新整地后栽植了新品種油茶,并在油茶林下套種黃精,當地竹林低產低效的態勢一舉扭轉。
場村合作,雙方優勢互補,創新了林地、技術、資金等要素組合模式。雙方按村集體65%、國有林場35%的比例分紅,不僅保障了村集體和村民的利益,也激發了國有林場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一項目成功入選“浙江省第二批林業推進共同富裕典型案例”。
在浙江全省,隨著深化集體林改的持續推進,更多的共富模式在涌現,更多的共富故事在上演。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浙江省林業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