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報刊網信 > 行業板塊 >

美了山川,富了百姓

發布時間:2022-12-27 08:42:59  來源:中國環境網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于河北省最北部。這里是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生態環境支撐區核心區。這里也曾經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河北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生態要保護好,生活要不斷提高。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和承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全力支持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縣,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班,積極謀劃生態富民產業項目,全力推進圍場鄉村生態振興工作。


“在這里,我見證了生態環境部上下傾心傾力幫扶的感人事跡,也見證了定點幫扶圍場縣三十周年的成果?!睆纳鷳B環境部轉戰到鄉村振興主戰場,圍場縣委常委、副縣長章亮十分珍惜在圍場縣掛職鍛煉的機會,“尤其是近兩年來,圍場縣生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升,各對口幫扶村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都有了階段性成效,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


守好綠水青山,生態環境質量優中再創優


“小灤河發源塞罕壩,是灤河最大支流,為保護灤河水質和壩上生態,我們利用生態環境部支持的專項資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小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項目?!背械率猩鷳B環境局圍場縣分局局長李千秋向記者介紹,隨著項目的推進實施,防止水土流失減少了泥沙入河,緩解了下游水質斷面超標壓力,小灤河水生態改善明顯,成為黑鸛、白天鵝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是定點幫扶的重中之重。自1992年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圍場縣以來,通過生態環保專項資金、政策和技術的支持,守好了這里的綠水青山。


——強化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生態環境部將圍場縣作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縣,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支持力度。自2019年起,連續3年支持專項資金15257萬元,用于農村污水治理、農村垃圾治理和畜禽糞污治理工作。


——支持治污項目推進污染減排。自2019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支持專項資金15470萬元,建設完成御道口、半截塔兩個城鎮污水處理廠,推進小灤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蟻螞吐河嗎哈吐支溝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4個項目,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


——強化技術支撐和指導幫扶。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完成了《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農村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編制工作,明確了未來三年農村環境整治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


三十年幫扶接力,圍場縣成了生態環境部部領導最為關注和牽掛的地方。2016年以來,部領導累計12人(次)赴圍場縣開展慰問調研、座談交流和督促指導,現場推動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在部系統上下的大力支持下,圍場縣生態保護持續加強,生態環境質量優中再創優。


“2016年以來,部里逐年加大對圍場幫扶資金的支持力度,累計幫扶項目資金6.69億元,實施農村污水管網、環境綜合整治等幫扶項目123個,夯實了圍場縣綠色發展底色?!闭铝两榻B說,截至12月21日,圍場縣PM2.5平均濃度為1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國省考斷面水質年均值穩定達標,農村畜禽糞污和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在生態環境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承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圍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成功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河北省唯一一個同時擁有兩項殊榮的縣域。


做大金山銀山,好生態換來了好“錢”景


“多虧了小王書記幫忙,要不我這4頭豬也不可能這么快就被快遞運出去,真是太感謝了?!眹鷪隹h元寶洼村村民東君每次提起這件事,就對駐村書記王超贊不絕口。


生態環境部土壤中心的王超如今是承德市圍場縣元寶洼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21年駐村工作后,王超和駐村工作人員鼓勵村民養殖肉牛、肉羊、藏香豬和土雞,通過建生態雞廠以及有機蔬菜基地,探索發展“菜殘葉養雞,雞糞還田”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提高脫貧戶的經濟收入,并積極協調生態環境部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土壤中心等單位加大消費幫扶力度,目前已幫助東君等農戶銷售農產品60余萬元。


讓村民“兜里有錢”,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部定點幫扶堅持聚焦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細化完善增收計劃,截至目前,全縣識別防貧監測對象1665戶3925人,已消除風險866戶2124人,未出現一戶一人返貧致貧,實現幫扶措施全覆蓋,戶均幫扶措施4.68個。


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基礎上,生態環境部和圍場縣聯動做足“生態+產業”文章,實施鄉村旅游、綠色農業、生態林業、光伏電站等產業化項目,輻射帶動1.4萬余戶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我家的農家院又擴建出來6個住宿房間和6個雅間,接待游客的能力進一步提升?!眹鷪隹h扣花營村村民邢國林對旅游市場恢復信心滿滿。


像邢國林家這樣的農家院,在通往塞罕壩的棋塞公路沿線隨處可見。


“生態+旅游”,圍場縣將好生態的優勢轉化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紅利,近年來,建成木蘭秋狝文化園、塞罕塔等多個高品位生態旅游文化景區,每年來塞罕壩旅游的人數達50萬人(次),為周邊群眾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好山好水種出好產品,作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圍場縣構建起了馬鈴薯研發、育種、深加工完整產業鏈,每年向全國提供菜用薯約3億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馬鈴薯之鄉”。


“生態+農業”,圍場縣綠色農業蓬勃發展,全縣綠色食品認證企業5家、有機食品認證企業15家,被評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圍場馬鈴薯、圍場胡蘿卜已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木蘭松”“塞罕壩牛”“圍場肉羊”“塞罕壩鮮羊肉”等地域特色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此外圍場縣還推進生態林業、光伏電站等富民產業項目,全縣苗木產業總產值近7億元,帶動戶均增收5000元至1萬元;建成光伏村176個,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突破400萬千瓦。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做足“生態+產業”文章,增強了圍場縣內生發展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搶抓雙碳機遇,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


圍場縣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也是河北省最綠的地方之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05%,林草覆蓋率達72.5%,藍綠空間占比73.6%。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路徑,圍場縣搶抓碳達峰碳中和發展機遇,創新科技體系,增強綠色低碳發展動能。


2021年,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塞罕壩機械林場和圍場縣政府三方簽訂關于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合作備忘錄,三方本著定點幫扶、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的原則,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探索碳匯價值實現新模式、豐富碳中和服務產品、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攜手共建“塞罕碳谷”。


備忘錄簽訂后,圍場縣成功打造生態環境部首家認證的“碳中和”酒店,創新“一碳生四金”,即碳匯價值、品牌溢價、經營收入、分紅收益模式,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圍場方案”。圍場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探索實踐經驗,在云南昆明COP15大會主旨邊會上做宣介。


2022年8月,作為備忘錄合作內容之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塞罕壩生態文明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環境發展中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綠色交易所等10家單位成為第一批理事單位,研究院申報了《“御道河谷”小流域生態環境綜合修復技術應用研究與示范項目》等5個承德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示范區科研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塞罕碳谷云碳智能平臺、國家電投神源御道口牧光互補發電等重點項目,力爭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低碳試點示范項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生態環境部三十年接力幫扶中,圍場縣努力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urlProxy (2).jpg


責任編輯:蔡晨霞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