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美國國會批準設立了美國、也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即黃石國家公園。自黃石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全世界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設立了多達1200處風情各異、規模不等的國家公園。
明顯特征
綜觀世界上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世界國家公園,一般都具有二個比較明顯的特征:一是國家公園自然狀況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國家公園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環境為基礎,以天然景觀為主要內容,人為的建筑、設施只是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輔助。二是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即國家公園天然或原始的景觀資源往往為一國所罕見,并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別的影響。
概述
國家公園是指國家為了保護一個或多個典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為生態旅游、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提供場所,而劃定的需要特殊保護、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區域。它既不同于嚴格的自然保護區,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區。
基本策略
國家公園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通過較小范圍的適度開發實現大范圍的有效保護,既排除與保護目標相抵觸的開發利用方式,達到了保護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目的,又為公眾提供了旅游、科研、教育、娛樂的機會和場所,是一種能夠合理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關系的行之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利用矛盾尖銳的亞洲和非洲地區,通過這種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的模式,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同時也極大地帶動了地方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到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從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建立了近10000個國家公園。
主要意義
設立國家公園,其主要的意義和作用大致可概括為三大方向:
景觀資源的保存與保護;
資源環境的考察與研究;
旅游觀光業的可持續發展。
保護模式
經過一百多年的研究和發展,“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一項具有世界性和全人類性的自然文化保護運動,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進的保護思想和保護模式。
一是保護對象從視覺景觀保護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
二是保護方法從消極保護走向積極保護;
三是保護力量從一方參與走向多方參與;
四是保護空間從點狀保護走向系統保護。
國家公園根據一九七四年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開會認定的國家公園標準為:
面積不小于一千公頃的范圍內,具有優美景觀的特殊生態或特殊地形,有國家代表性,且未經人類開采、聚居或開發建設之地區。
為長期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體系而設置保護區之地區。
由國家最高權宜機構采取步驟,限制開發工業區、商業區及聚居之地區,并禁止伐林、采礦、設電廠、農耕、放牧、狩獵等行為,同時有效執行對于生態、自然景觀維護之地區。
維護目前的自然狀態,僅準許游客在特別情況下進入一定范圍,以作為現代及未來世代科學、教育、游憩、啟智資產之地區。
美國拱門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則是具備四項功能:
(1)提供保護性的自然環境;
(2)保存物種及遺傳基因;
(3)提供國民游憩及繁榮地方經濟;
(4)促進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
歷史
國家公園的歷史最早可溯自一八六0年間,美國一群保護自然的先驅,鑒于優詩美地(Yosemite)山谷中的紅杉巨木任遭砍伐,而積極促請國會保存該地,終于在一八六四年由林肯總統簽署一項公告,將優詩美地區域劃為第一座州立公園。一八七二年美國國會根據此公告通過設立美國亦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而優詩美地也在一八九0年改為國家公園。迄今,世界上已有約一百個國家或地區設立了近千座的國家公園。
經營管理
根據中國臺灣地區的《“國家公園法”》第十二條之規定,將國家公園區域按其資源特性與土地利用型態劃分不同管理分區,以不同措施達成保護與利用功能:
生態保護區,系指為供研究生態而應嚴格保護之天然生物社會及其生育環境之地區。
特別景觀區,系指敏感脆弱之特殊自然景觀,應該嚴格限制開發之地區。
史跡保存區,具有重要史前遺跡、史后文化遺址及有價值之歷史古跡之地區。
游憩區,可以發展野外育樂活動,并適合興建游憩設施,開發游憩資源之地區。
一般管制區,資源景觀質量介居保護與利用地區之間的緩沖區,得準許原有土地利用型態之地區。
上一篇:以“國家公園”之名走向世界
下一篇:中國的國家公園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