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保護龍江大美濕地 共享生態文明未來

發布時間:2020-02-10 16:07: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夏日里,占地38.5平方公里的呼蘭河口濕地公園成為哈爾濱市近郊游的首選目的地,這里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它不僅為城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生態修復加上了一道天然的保護屏,更成為2016年、2017年F1摩托艇世界錦標賽的舉辦地,如今它集國內面積最大的城市濕地之一、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國家水利風景區等多個金字招牌于一身。很難讓人想到,它曾是一片荒涼的灘涂。


  呼蘭河口濕地的華麗變身,僅僅是我省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一個縮影,如今的龍江大地,多處濕地展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畫卷。


  健全管理體制機制完善濕地保護體系


  回看時間的脈絡,全省濕地保護管理制度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2003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頒布《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2012年,成立黑龍江省濕地保護管理中心;2015年,及時重新制定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2016年3月,啟動了《黑龍江省濕地保護規劃(2016-2020年)》的編制工作,將我省77處濕地公園、87處省級以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和9處濕地保護小區,全部納入濕地保護體系范圍。


  在規劃基礎上,我省組織專家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建立濕地項目資金儲備庫;《黑龍江省濕地保護小區管理辦法(試行)》《黑龍江省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管理辦法》《黑龍江省退耕還濕項目管理辦法》《濕地監測技術規程》《省級濕地公園建設規范》等系列規章制度和地方標準相繼制定出臺。2016年底,省政府正式對外發布黑龍江省濕地名錄公告,成為目前為止全國唯一發布全省濕地名錄的省份。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國際重要濕地9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09處,其中國家級21處,省級54處;濕地公園78處,其中國家濕地公園63處,省級濕地公園14處;濕地保護小區11處。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建立了扎龍國際重要濕地長效補水機制,將濕地率、濕地保護率納入到全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指標考核體系、黑龍江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黑龍江省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


  退耕還濕合理利用經濟和生態效益雙推進


  扎龍,目前世界上野生丹頂鶴種群數量最多的繁殖棲息地,今年是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區40周年,它是我國第一個以丹頂鶴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多年來,我省通過法律、行政手段和人為干預措施,有效遏制了過度開發濕地資源的破壞行為,實現了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記者了解到,我省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與恢復資金,實施退耕還濕工程。在2014年至2018年,全省共計退耕還濕34.9萬畝,其中三江平原退耕還濕面積24.6萬畝,松嫩平原退耕還濕面積8.2萬畝;今年全省又落實退耕還濕面積為6.6萬畝。


  一些保護區在實施退耕還濕項目的同時,注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大佳河保護區在實施退耕還濕項目中栽植濕地植物毛水蘇等,形成優質蜜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為濕地合理利用開展積極探索,使濕地斑塊破碎化的趨勢得到遏制。原始濕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增加。同時,保護區內人為活動減少,為鳥類繁衍棲息提供安全保證。


  據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二五”以來,全省共實施88個濕地保護恢復項目、20個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項目和14個濕地保護獎勵項目,提高了濕地生態系統質量、濕地管理水平和民眾濕地保護參與意識。通過退耕還濕項目有效擴大了濕地面積,擴展了瀕危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空間,充分發揮了濕地的生態效益。


  目前,我省擁有在退耕還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富錦國家濕地公園、哈東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有采取地塊置換的方式開展退耕還濕的國家退耕還濕示范區——三環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退耕還濕地塊開展濕地合理利用示范試點的大佳河蜜源植物項目、撓力河芡實種植項目、綏濱檉柳生物質能源項目、依安中草藥種植項目,都取得階段性進展;實施以預留固定地塊作為鳥類取食地模式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為春季遷徙鳥類進行人工投食,委托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對預留地塊進行糧食損失的定量監測,依據監測數據結果對農戶進行損失補償,保障了鳥類遷徙通道安全的興凱湖濕地,以及順利實施補水的扎龍和其他重要濕地……一處處濕地記錄著我省以工程項目為手段,有效開展的濕地修復工作。


  以科技和合作為支撐拓寬濕地保護發展新思路


  以全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為基準,2015年開展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工作,在基本摸清全省濕地資源的本底狀況基礎上,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省濕地研究中心、東北林業大學、哈爾濱學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創新建立“哈爾濱濕地研究院”的科技支撐體制,通過互訪交流初步達成多項共建協議,在科研監測、規劃編制、項目指導、生態補水、網絡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為黑龍江濕地建設的各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北典型退化濕地恢復與重建技術及示范”已順利立項通過并落實在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我省積極與濕地國際、全球環境基金、世界自然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等國際組織交流合作,落實了中俄兩國共同保護興凱湖國際重要濕地的協定。推進了三江國際重要濕地與俄方相鄰保護區開展聯合濕地保護與監測。實施了亞洲開發銀行加強三江平原濕地保護能力建設項目、中德技術合作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中歐環境治理項目等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利用中德項目建立了三江平原撓力河流域濕地保護網絡和松嫩平原烏裕爾河流域濕地保護網絡的聯席會制度,通過聯合開展濕地執法、監測等工作,管理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與河仁慈善基金會、保爾森基金會(美國)簽署了關于加強黑龍江濕地保護管理的系列合作框架協議,重點將在機構能力建設和人員培訓、開展濕地恢復碳匯試點項目、開展流域尺度上濕地保護網絡的統一規劃和管理試點以及合作研究濕地保護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四個方面進行合作,河仁慈善基金會將為經合作三方一致同意的項目和活動三年提供不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記者 張長虹 見習記者 蔣平)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