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錨定生態美、百姓富目標,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市建立市級林長掛點縣、專班推進、調研督導等機制,壓實各級林長抓集體林改責任。各縣(市、區)主動認領集體林改任務,形成主動創新、合力推動的良好勢頭。
“三權分置”
宜春市扎實推進集體林地延包,率先在奉新、宜豐、高安3個縣(市)試點。截至目前,家庭承包林地剩余期限10年以內的宗地已開展延包工作的面積為156.15萬畝、宗數11.15萬宗,進度96.8%。
同時,規范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創新手工勾繪圖和儀器測繪圖“兩圖合一”,實現林地四至界址精準落位,推動全市林權登記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全市摸清林權確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3.85萬宗,已完成清理規范1.33萬宗。在銅鼓、奉新、靖安縣開展林權登記“一窗式辦理”試點,林權審批、交易和登記信息實現實時互通共享。
為打通集體林改“最后一公里”,宜春市加強“一長兩員”隊伍建設、基層林業工作站建設。目前,全市有3956名村級林長、429名基層監管員、1586名專職護林員等“一長兩員”在源頭守護森林資源,有66個基層林業站343名工作人員在基層管理森林資源。
此外,宜春市還舉辦“百名干部進百村,林改四問細作答”活動,開展深化集體林改政策宣講1.55萬人次,入村指導9815人次,向林農發放《江西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問答》2.29萬份。
規模經營
宜春市積極探索發展“國有林場+村委會”“國有林場+合作社”“國有林場+林農”等模式,促進集體林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助力村集體經濟壯大、林農增收致富。
村民晾曬竹筍 宜春市林業局供圖
目前,全市國有林場采取租賃、參股、合作等方式流轉林農林地經營權,聯營面積超35萬畝。培育林業企業、合作社、家庭林場、林業大戶等林業新型經營主體1.14萬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5家。
為進一步盤活集體林資源,宜春市創新林權收儲機制。全市9個縣(市、區)均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組建林權收儲平臺,對碎片化、經營不善的林地進行集中收儲并統一經營。截至目前,到位收儲擔保保證金3848萬元,到位收儲資金3.67億元,累計收儲林地50.55萬畝。
產業融合
宜春市構建“一縣一業一品”產業布局,重點抓好袁州、豐城、高安油茶產業發展,奉新、萬載、宜豐、靖安、銅鼓毛竹產業升級,樟樹、上高森林藥材產業聚鏈。
目前,全市已規劃建設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帶11條、林業三產融合特色產業園14個,建成首批省級高產油茶示范基地2個、油茶產業融合示范和數字化基地1個、毛竹低改示范基地10個,示范帶動約22萬戶農戶參與油茶、竹產業等林業產業發展。
2024年,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583.88億元,同比增長9.2%,其中油茶產業綜合產值107.4億元、林下經濟綜合產值246.2億元,均居全省前列。林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同比增長6.3%。
宜春市引入金融活水破解資金難題。全市9個縣(市、區)均建立林業經營收益權證制度,將林地經營權證確權覆蓋不了的林下經濟、林業碳匯、森林康養等非木質化利用預期收益納入林業經營收益權登記范疇。截至5月底,全市共發放林業經營收益權證212本,發證面積5.01萬畝,獲得銀行授信超1億元。
同時,宜春市通過創新“黃精貸”“筍竹貸”等綠色金融產品,進一步解決林業融資難、融資貴、貸款周期短的問題。截至目前,累計發放“黃精貸”274筆1.6億元、“筍竹貸”146筆1.08億元。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