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旅游 > 大師藝錄 >

山河為卷 萬物生輝

——“祁連山下是我家 彩虹張掖福感地帶”主題采訪側記
發布時間:2025-05-29 14:33:25  來源:張掖日報

初夏的張掖,是一首寫在祁連山腳下的長詩。當晨光越過雪山峰頂,河西走廊便鋪展開一幅流動的畫卷:七彩丹霞在朝陽中燃燒、黑河濕地于晨霧里蘇醒、千年石窟回蕩著歷史的梵音、草原深處飄來裕固族的牧歌。從高臺大湖灣的碧波蕩漾到巴爾斯雪山的冰川秘境,從神鹿公園的靈性對話到馬蹄寺的崖壁佛國,這座絲路古城正以天地為幕,演繹著自然與人文交織的盛夏交響。

山河禮贊:造物者的詩意揮毫

在張掖的夏日圖景中,高臺大湖灣景區猶如一枚鑲嵌在黑河岸邊的翡翠。作為河西走廊最大淡水湖,3.5平方公里的水域在初夏時節化作生態天堂:12公里環湖步道兩側,沙棗花香與蘆葦清芬交織,成群遺鷗掠過水面,在湛藍天幕劃出銀色弧線。乘船深入湖心,可見崇文樓影倒映碧波,恰逢端午時節,湖中龍舟疾馳而過,纖夫嘹亮的號子與水聲交織,勾勒出一份和諧動人的人文畫卷。

7.jpg

行進80公里到達肅南巴爾斯雪山,這座被稱為“東方阿爾卑斯”的雪域神山正以“冰川博物館”的姿態迎接勇敢者。海拔5118米的雪山主峰終年積雪,數條現代冰川在夏日陽光下泛著幽藍光芒。乘坐越野車穿越三個垂直自然帶:海拔2800米的原始云杉林中,紅景天點綴苔原;4000米處的高山草甸上,旱獺與巖羊構成生機勃勃的生態鏈;接近冰川區的觀景臺,寒風中海拔5118的大石碑仿佛堅定的攀登者,迎風而行。景區首創的“雪山星空帳篷”,讓游客在專業向導帶領下夜觀銀河,用天文望遠鏡捕捉英仙座流星雨的軌跡。

若說前兩者展現自然的壯闊,神鹿公園則書寫著生命的靈性篇章。這座亞洲最大馬鹿繁育基地內,600余頭祁連馬鹿在千畝山林間自由漫步。晨昏時分,鹿群踏著薄霧走向投喂點,銅鈴般的鹿鳴在山谷回蕩。游客近距離與小鹿接觸投喂鹿群,將自然觀察與正念冥想結合,讓神鹿公園成為現代都市人尋求內心寧靜的熱門打卡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片刻的寧靜讓我感到了張掖這座西北城市的寧靜安詳,不虛此行。”重慶游客鄧婷婷感嘆道。

千年傳承:刻在時間里的文明密碼

當自然奇觀令人目眩神迷,張掖的人文底蘊更顯厚重悠長。始建于北涼時期的馬蹄寺石窟群,將佛教藝術的精妙與祁連山的險峻完美融合。三十三天石窟的7層21窟垂直分布于百米絕壁,攀登時需手腳并用穿越僅容一人的甬道,在海拔3000米處感受1600年前的信仰之力。景區的民俗體驗中心,游客通過VR設備“穿越”到古代回鶻部落,親手“繪制”巖畫、“參與”傳統婚禮,當虛擬的頭面自動佩戴在頭上時,震撼難以言喻,非遺觸手可及。

人文的脈動同樣在當代延續。在肅南縣民族博物館的非遺工坊里,游人圍坐在木質織機前,跟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學習織褐子技藝。這門傳承千年的手藝,經過定樁、扯線、拉線、茨交等12道工序,將牦牛絨線編織成細密的褐子,才真正理解“一針一線皆故事”的含義,每一道工序都像在與祖先對話。工坊引入智能繡花機,傳統圖案經數字化處理后,60%的基礎針法由機器完成,實現“科技賦能傳統”的創新實踐。

夜幕降臨時,草原上升起篝火,頭戴尖頂紅纓帽的裕固族少女唱起《黃黛琛》,古老史詩在星空下生生不息。裕固族歌手用本民族語言演唱《阿爾泰杭蓋》,高亢的旋律中仿佛能聽見馬群奔騰的聲響。“裕固族沒有文字,民歌就是我們的歷史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巴音達拉介紹。

萬物共生:生態智慧的當代啟示

張掖的夏日之美,根植于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敬畏。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候鳥保護站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張掖繁殖黑鸛遷徙途中的主要停歇補食地進行追蹤調查。據了解,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全球候鳥遷徙中亞通道的關鍵中轉站和停歇地,保有國內最大數量的黑鸛繁殖種群和遷徙停留種群,在2024年開展的黑鸛種群數量同步調查中,保護區監測到黑鸛675只,創下監測歷史最高紀錄。

在民樂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生態農業奏響夏日豐收曲。民樂縣在寒旱農業發展中,引入先進智能溫室技術,采用集“桁架文洛型散射結構、精準水肥循環系統、智能升降溫管理系統、基質吊架立體栽培系統、生物防治系統、物聯網中控系統”等高科技手段為一體的建造工藝和環控系統,定時定向定量施肥施水,突破了傳統農業對于自然條件的依賴,可節省水肥80%,探索出了寒旱農業張掖實踐的發展路徑。

作者:岳永舜責任編輯:張凱璐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像樹一樣生長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