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標志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邁入了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集體林改之初提出的“時代四問”:“山要怎么分”“樹要怎么砍”“錢從哪里來”“單家獨戶怎么辦”,一直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需要不斷回答的現實難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為此,數字化賦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為破解林改“時代四問”的新路徑,為充分發揮森林多種功能,推動集體林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注入新的活力。
數字共享:
實現林業權屬數字化明晰
新時期,“山要怎么分”仍然存在著林權界定成本高和歷史遺留問題復雜等現實困境。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引入,集體林改得以放活集體林業經營權、降低林權界定成本、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了集體林業資源的權屬明晰與數據共享。
一是加快推進數字化“三權分置”改革。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三權分置”數字管理系統,實現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信息的數字化確權與動態追蹤。優化林權界定數字化服務,下沉林業矢量化工作技術、權籍調查測繪技術,降低界定成本和測繪成本,提高林業基層人員的數字化技術處理能力。發展如浙江省龍泉市數字化權屬落界形式,利用數字遙感技術,采用外業矢量化勾繪采集替代傳統外業地形圖勾繪,實現數字化技術變革的新模式。同時,通過智能合約技術,自動執行林地承包期屆滿的延包邏輯,確保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開發林地經營權流轉與融資擔保的數字化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優化流轉匹配效率,并應用物聯網技術監控林木生長狀態,保障林木財產權益在流轉過程中的精準評估與公平交易。
二是推動林業資源大數據整合。以數字林業信息技術、科技特派員為支撐,整合國土“三調”、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林權登記電子化數據,建設地方林地林木資源信息空間分析數據庫,開展“集體林業資源大數據一張圖”整合。構建林業電子化檔案服務模式,實現存量數據的整合移交與智能化管理。創新林權登記協同共享模式,優化林權類項目登記程序,運用數據鏈接和平臺服務串聯起林權管理服務系統和不動產登記系統,實現林業管理與林權登記的數字化互聯互通、數據共享,以林權證辦理“最多跑一次”為目標,打造如江西省撫州市的林權登記“協同辦公、信息共享”模式。開發數字智能權屬確認系統,通過大數據比對與區塊鏈技術確保林業權屬信息的準確無誤,創新數據整合數字化模式,實現林權數據的自動抓取。同時,推廣如建陽林權類不動產登記規范化制度國家級試點做法,科學處理林權證分戶發證難題,實現林權審批、交易與登記的數字化協同管理。改革自留山使用制度時,引入林業數字化合約技術,明確使用權與經營權的分割與流轉規則,保障林農財產權益的充分實現。利用無人機與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地籍調查,解決“信息缺失、權屬重疊、四至不清、空間數據不明”等歷史遺留問題。
數字共營:
推動林業權能數字化經營
新時期,“樹要怎么砍”仍然存在著林木采伐審批程序繁瑣和森林經營方式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借助數字化技術,集體林改能夠精確規劃采伐活動,優化審批程序,在保障生態安全的同時,促進集體林業資源的合理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提升林木采伐數字化服務。建立林木采伐智能審批與監管系統,運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算法分析林木生長數據與市場需求,動態調整采伐限額,實現精準管理。通過森林數據收集平臺和智能化管理平臺落實林木處置權,做到“山要靈活砍”和“我種能夠我砍,我砍能夠我得”的采伐管理體系,保障林木收益權。利用VR技術和空間遙感技術進行采伐模擬演練,以評估不同采伐方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情況,探索既符合生態保護規定又能最大化經濟效益的最優采伐方案。引入無人機巡檢系統,實現如三明市沙縣區的“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林業智慧管理模式。開發林木采伐告知承諾智能審核平臺和便民App程序,強化數據對比與風險評估,實現申請、審批、監管等流程的全程電子化,暢通在線審批一體化渠道,打通服務林農的“最后一公里”。同時,利用物聯網技術監測采伐活動,確保林木采伐合法合規,并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采伐信息,保障林木財產權益的不可篡改與可追溯。
二是加強森林經營數字化發展。引入物聯網與GIS技術,構建森林經營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公益林與天然林范圍的精準劃定與動態調整。利用傳感器網絡和大數據分析,對生態公益林進行精準監測和評估,明確其生態價值和經濟潛力。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實時監測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協同開展森林、濕地等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評估,打造如龍巖市建立的全球首創“通量—大氣—遙感觀測平臺”,提升碳匯服務科技水平,為差異化補償與激勵機制提供科學依據,促進生態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林分改造、森林撫育等經營措施,優化撫育間伐技術規程,提升森林經營質量。應用AI輔助決策系統,制定個性化森林經營方案,并實時監測執行效果。利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森林經營活動全過程,增強監管透明度與公信力,確保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穩定性的持續提升。
數字共建:
建設林業金融數字化體系
新時期,“錢從哪里來”仍然存在著集體林業融資難、貸款信息不對稱、林業產業弱質性嚴重等現實困境。通過數字化金融服務的創新,集體林改得以完善林業金融投資保障體系,保障貸款信息的對稱性和強化林業產業數字化發展,為集體林業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一是搭建林業金融數字化平臺。集成林權交易、林產品精深加工等融資需求信息,構建林業金融資源“一張圖”,建立如龍巖市武平縣的“e林通”數字平臺,整合林業、自然資源、金融等部門資源,打通林業金融服務應用渠道。運用AI算法進行林業金融風險評估與信貸匹配,提高林業資源的數字化資產評估。同時,將數字技術與林業生產經營相融合,探索基于碳匯權益的綠色信貸產品和綠色普惠金融產品創新,利用智能合約技術降低交易成本與風險,拓寬林業融資渠道。此外,開發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林權抵押貸款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貸款申請、審批、發放與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利用大數據分析監測林權抵押貸款質量,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預警與決策支持,并將無人機技術與風險保障相結合,開發線上投保App程序,提升風險理賠力度和速度,切實保障經營主體收益。
二是實現林業產業數字化發展。構建林業產業大數據平臺,集成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數據,運用AI技術進行市場需求預測與產品優化。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與林業生產的智能化結合,加大林業精深加工產品研發科技支持力度,打造“林業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推廣智能林業裝備與物聯網技術,提升木本糧油、木材、竹材等林產品的生產效率與質量控制。積極探索林業產業數字孿生領域,發展如浙江省衢州市的共富林業應用“1+4+X”模式,賦能林業智治,打造智能化應用程序,并上線政府服務平臺,實現便民服務的最優解。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森林生態產品追溯體系,強化林業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力度,增強消費者信任與品牌價值。同時,開發林業產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和在線服務模式,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推廣、市場對接等一站式服務,促進林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數字共新:
創新林業規模數字化發展
新時期,“單家獨戶怎么辦”仍然存在著集體林權分散、林地破碎化、林農經營規模小等現實難題。借助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集體林改能夠創新聯戶合作經營的多種數字化模式,促進林地流轉,擴大集體林業社會化服務規模,保障農民權益的最大化實現。
一是創新數字化聯戶合作經營規模。發展林業數字化管理模式,加快林地規?;洜I,運用數字平臺建設和智能服務技術,增質賦能林業多種規模經營模式,如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國創新開展“森林生態銀行”試點建設,構建自然資源管理、開發和運營一體化的數字服務平臺,通過平臺賦能、集中收儲和專業運營,實現林業資源優化配置以解決單家獨戶經營難題。同時,建立林業大數據平臺,集成林地流轉、生產經營、市場需求等多源數據,運用AI算法分析預測林業經營趨勢,為農戶提供個性化流轉方案與聯合經營策略建議。開發智能撮合系統,促進林地經營權的高效流轉與優化配置。利用無人機與衛星遙感技術監測林地使用情況,為林權收儲與分散林權整合提供精準數據支持,推動林業規模經營的數字化管理。
二是完善數字化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利用物聯網、遙感技術等手段,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實時監測和數據采集,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并預警森林病蟲害、火災等自然風險,確保及時響應和有效防控。借用無人機技術,采用如福建省林業局印發的《推進無人機在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中應用的實施方案》,通過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設備,快速識別并標記患病或受損的樹木,提高松材線蟲病監測預警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結合人工智能和圖像識別技術,開發林業圖像識別管理系統和便民服務小程序,為公眾提供便捷的林業信息查詢、政策解讀、在線咨詢等社會化服務。建立數字化監督與反饋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林業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并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林產品溯源和防偽驗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上一篇:“三北”科技高地“高”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