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四川試點退耕還林還草第20年。作為四川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之一,退耕還林還草行動,加速了四川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步伐,也成為農村農業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之一。
梳理成效,汲取經驗,繼續推動退耕還林還草,充分發揮其筑生態屏障、促農增收的功能,也是四川綠色發展的題中之義。
那么,20年來,四川退耕還林還草過程,究竟經歷了什么樣的探索?
率先探索 步入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
時間撥回到1998年的夏天,長江的驚濤駭浪中,人們發現:四川,居然是母親河干流的主要泥沙輸入地。
研究發現,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四川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高強度墾殖。伴隨著耕地上坡,四川的水土涵養能力開始下滑。攤開地圖,一個事實毋庸置疑: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生態變動對下游兄弟省市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尤其是,在盆周山區等地,“墾荒——土地退化——墾荒”的惡性循環已經形成。
惡化的不只是生態。調查顯示,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全省坡耕地產糧能力僅為全省平均值的一半。持續低下的坡耕地產出,也讓四川生態脆弱區與貧困高發區高度重合。是繼續向荒山開墾,加劇生態和經濟層面的循環,還是以退為進,闖出一條既能增收又能扭轉生態惡化局面的新路子?
1999年,四川率先決定:啟動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對坡耕地生態惡化態勢進行“釜底抽薪”,探索鄉村轉型發展新路子。
這年秋天,一聲令下,從川北到川南,從川西到川東,全省120個縣(市)共計300萬畝坡耕地同時停止耕作。同時,利用秋冬有利時機,開展陡坡耕地退耕綠化。
作為先行者,四川毫無經驗可循;作為探路者,四川的試點關乎國家戰略。
勇于擔責,敢為人先。兩年多時間,四川堅持邊實施、邊總結。期間,健全管理制度,創新推進機制,強化監督考核,持續推動退耕還林還草走上規模化、法制化、規范化道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專門成立退耕還林工程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建立“政府負總責、部門分頭抓”的工作機制,實行目標、任務、糧食、資金、責任“五到”市(州)。
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高層次 持續為巴蜀“補妝”
試點結束后,按照中央部署,四川以更大力度、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布局退耕還林還草,為巴山蜀水“補妝”。
更大力度——作為全國重點實施省份,四川一手抓成果鞏固,一手抓退耕造林,配套實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等。期間,僅落實中央和省財政投入資金就達558.66億元,惠及2323.6萬農業人口。目前,退耕還林還草已成四川投入資金最多、建設規模最大、群眾參與度最高的重大生態工程。
更大范圍——至今,先后啟動兩輪退耕還林還草近4000萬畝,面積位居全國第三,涉及21個市州178個縣(市、區)。2014年底,中央決定啟動全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20年來,退耕還林工程造林面積超過同期全省造林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更高層次——退耕還林還草,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必須配套好產業發展、生態移民、能源替代、就業培訓等系統措施,才能確保農民“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進而達到退耕成果“不反彈”。從一開始,四川在植樹種草、管護生態資源之余,就把解決退耕戶增收、就業和能源等問題納入工程實施范疇,著力配套對應方案。
重點之一,就是突破政策瓶頸,將貧困地區納入重點實施區域,同時盤活工程資源存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后續產業,推動退耕還林還草轉型升級。
層面不止于此,改革也未止步。在任務分解下達的同時,四川明確:退不退耕,還什么林,種什么樹、栽什么草,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標志性事件之一,就是2014年底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時,四川明確還林地不再設置經濟林和公益林比例、允許退耕地流轉等。換言之,農戶可自行決定“誰來種樹,種什么樹”。
森林多了、農民富了 “退”出四川生態、農村新天地
前不久,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發布退耕還林還草20年統計數據,一個結論就是:20年退耕,“退”出四川生態新格局,“退”出四川農村新天地。
看生態轉變,20年來,借助退耕,四川長期超負荷運行的生態系統得到休養生息,林草植被顯著增加。統計表明,僅退耕還林,就讓四川森林覆蓋增加4個百分點以上。
而兩輪退耕之后,四川水土流失大為改善,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攀升。去年,全省退耕還林可涵養水源58.25億立方米。對比1998年,去年四川流入長江干流泥沙含量減少46%。
看農村新貌。在部分農村,退耕還林還草被譽為民心工程,根本原因在于實現了“山上長葉子,農戶得票子”。
而從全面落實各項補助政策開始,四川不斷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契機,持續探索農民增收新路徑。迄今為止,全省退耕戶戶均獲得補貼6700元,同時讓237萬貧困人口摘掉“窮帽子”。2014年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以來,我省堅持80%的計劃向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傾斜。迄今,累計覆蓋74個貧困縣2804個貧困村,已讓26.92萬貧困人口“摘帽”。
補貼之外,涉林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依托退耕還林,全省建成涉林涉草產業園區約3000萬畝。以此為基礎,全省累計培育退耕業主(大戶)1萬余個、退耕專合組織600余個,助力打造朝天核桃等特色優勢產業和有影響的區域品牌20余個,生態旅游新業態順勢而興。
看得見的除了“葉子”和“票子”,還有看不見的社會效益。隨著退耕還林的啟動,退耕農戶耕種習慣和生產方式顯著改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經成為生態文化的“宣傳員”和生態意識的“播種機”。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退耕還林還草20年來,四川破壞生態資源的案件逐年遞減,保護森林草原等已成農村新風尚和社會共識。也因此,退耕還林還草,同時“退”出了農民生態環保新觀念。(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