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登錄 | 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家公園 > 自然保護區 >

天然林筑牢黃河流域生態根基

發布時間:2020-09-08 14:15:10  來源:林草價值網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千秋大計,已成為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里程碑。“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確定的重要原則。“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國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基,把我國森林資源保護好、培育好、發展好”,是總書記為生態建設定下的基本方略。“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更是總書記對全國務林人的諄諄囑托。


  黃河流域天然林保護修復意義重大,豐富多樣的森林資源是保障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重要資本,健康穩定的天然林是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修復天然林是改善黃河流域生態固本增元的重大舉措。


20200908100426065355055.jpg

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保工程區 耿大鵬攝


  據研究,天然林蓄水能力是人工林的3倍以上。根據2015年監測數據,黃河上中游地區天保工程區涵養水源量達457.87億噸/年,相當于當年黃河徑流量(304.50億噸/年)的1.5倍。當前,黃河流域森林面積為25252.65萬畝,天然林占54.1%,其中黃河上中游7省的占比只有53%,這比全國的平均數低10個百分點,而且這些僅存天然林又主要分布在支流岸區以及流域高位山地,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保護好珍貴的存量資源是當務之急,是固本,是迅速遏止生態繼續惡化、改善生態狀況的基本前提;修復好功能受損的天然林,是增元,是提升天然林質量、提高生態承載力的根本措施。


  黃河流域天然林保護的七大貢獻


  1998年,我國在12個省(區、市)開展了為期兩年的天保工程試點;2000年,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共17個省區正式啟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2016年,天保工程范圍擴大到了全國。黃河流經的9個省(區),8個(除山東省外)納入了早期的天保工程。


  經過20多年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天然林的價值取向,從經濟優先到保護與發展并重,再到生態優先、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內在動因的認知變化,天然林保護已成為全社會共識,黃河流域天然林保護修復取得了巨大成效。


  1.天然林資源持續增長


  通過20多年來的有效保護,森林總量不斷增加,資源質量持續向好。2019年與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7年相比,全國森林面積凈增9.2億畝;森林蓄積量凈增62.9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凈增4.76億畝,占全國新增森林面積的51.6%;天然林蓄積量新增45.9億立方米,占全國新增森林蓄積量的73.1%。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黃河流域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3億多立方米。第五次(1994-1998年)與第九次(2014-2018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對比,黃河流域森林面積凈增9647.1萬畝,森林蓄積量凈增32900.34萬立方米。其中,天保工程區天然林面積凈增4078.35萬畝,占該流域新增森林面積的42.3%;天然林蓄積量凈增17716.23萬立方米,占該流域新增森林蓄積量的53.8%。特別是天保工程二期9年天然林蓄積量增加了10426.75萬立方米,比天保工程一期11年的增加量還多出3875.31萬立方米,增速明顯加快。在天然林資源總量增加的同時,天然林質量明顯提升。


  2.黃河安瀾獲得強力支撐


  天保工程實施以來,黃河源頭的水源涵養、中游的水土保持和中下游的防風固沙能力顯著增強。青海三江源是黃河的源頭。三江源地區水資源量近10年增加84億立方米,濕地面積增加104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連續9年上升。黃河中游的陜西、山西的黃土高原區是粗泥沙的集中來源地。黃河主要輸沙區延安,自2010年以來,泥沙由每年的2.58億噸降至0.31億噸,降幅88%。山西2019年的保育土壤量12829.4萬噸,相當于當年土壤侵蝕量的28.13%。寧夏、內蒙古的戈壁沙漠是沙塵的主要起源地。寧夏中衛等地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治理沙化土地140萬畝,初步呈現了“春綠鎖黃龍、灌草縛沙丘”的喜人景象。內蒙古自治區土壤侵蝕模數2010年為每年每平方公里21394.34噸,近10年來以每年每平方公里減少107.2噸的速度下降。


  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黃河治理模式成效顯著,尤其是天保工程啟動以來,水土流失逐年減弱,黃河輸沙量逐年減少。據黃河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河南花園口站的多年觀測,黃河含沙量已由2000年的26.4公斤/立方米降到了2018年的22.4公斤/立方米,輸沙量由2000年的10.54億噸降到了2018年的8.36億噸,有效減緩了黃河下游淤積,確保了黃河安瀾。


  3.生態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隨著天然林保護修復的深入實施,黃河流域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增強,保障能力顯著提高。2018年,全國森林植被涵養水源量6289.5億立方米,與10年前相比增加1341.84億噸;年固土量87.48億噸,比10年前增加17.13億噸;年滯沙量61.58億噸,比10年前增加11.57億噸。森林防護功能的提升,為我國的糧食高產穩產提供了環境保障。


  4.物種生境得到有效改善


  物種資源是許多藥物和食物的基本來源,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全球40%以上的經濟和80%以上貧困人口生活之所需來源于物種資源。物種一旦消失不可復生,人類就永遠失去了這些基因。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天保工程實施前,高等野生植物物種中有15%-20%處于瀕危狀態,44%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天保工程實施有效地保護了全國90%以上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80%的高等植物種群,極大改善了物種的生存環境。祁連山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2019年9月-2020年4月的調查中,4只雪豹同時出鏡,260多只野生白唇鹿特大種群被拍攝到。


  5.生態競爭力顯著提升


  2009年,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作出了到2020年全國新增森林蓄積量13億立方米的莊嚴承諾,僅天保工程近5年就已貢獻了13.75億立方米。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89.8億噸,其中80%的貢獻來自天然林。天保工程的實施,使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由“停伐減產、造林”轉升為“全面停伐、修復”,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貢獻,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生態競爭力,拓展了經濟發展空間。


  天然林保護不僅在國際上為我國綠色外交贏得了話語權,而且對國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在全面保護天然林的支撐下,“生態強省”“生態立市”成為各地的新發展觀,生態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宜居也成為招商引智的新優勢。天然林保護使黃河流域生態承載力日益提升,宜居宜業的環境條件逐漸向好,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日益增強,為“一帶一路”倡議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和驅動力,提升了流域內古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國際影響力,為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生態基礎。


  6.民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20多年來,天保資金近70%用在了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通過工程措施拉動就業,通過政社性資金補助,讓黃河流域林區職工實現了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弱有所扶。


  天保工程實施前,林區民生問題十分突出,林場職工群體性上訪事件頻繁發生。通過實施天保工程,黃河流域累計投入資金達1066億元,不僅有效解決了林區就業問題,而且下撥社會保障和政社性資金211.31億元,為林區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提供了有力保障,極大地改善了林區職工的生產生活狀況,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地處黃河流域的內蒙古和陜西,天保工程實施前1997年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0.45萬元和0.47萬元,2019年均達6.6萬元,增長了13倍多。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由工程實施初期的養老 “一險”發展到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五險”,林區職工全部實現了應保盡保。


  7.生態文明意識明顯加強


  天保工程建設取得了集宣傳、教育、行動于一體的社會效果,對人們的政績觀、消費觀、榮辱觀、價值觀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引領了全民生態文化元素提升,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正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初步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天然林資源保護之路。依托天然林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建設森林公園、舉辦森林文化節等活動,使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深入人心,保護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走進了千家萬戶,大大提高了人們對保護森林、關愛自然、尊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升。


  “四川實施天保工程”在2008年全省大眾投票中,當選“影響四川改革開放30周年10件大事件”之首。在2019“千萬網民心中的四川奇跡——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響四川十大工程”大型網絡評選活動中,四川天然林保護工程又高票入選“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響四川十大工程”工業與科技榜十大工程。該省問卷調查,人們對天保工程的認知程度達到90%以上。


20200908100521003445019.jpg

甘肅祁連山大野口天然林保護區 馮曉光攝


  持續提升黃河流域重大國家戰略的保障能力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和森林保護,森林覆蓋率由1949年的8.6%增加到1998年的16.55%、年均增加0.16個百分點,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后,在大力加強國土綠化的同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既做好“加法”又嚴控“減法”,到2018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2.96%、年均增加0.32個百分點,特別是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后,年均增加0.33個百分點。


  這充分驗證了我國林業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歷史性成就。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更是開創了天然林保護修復事業的新時代,賦予了林草工作新使命。


  1.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


  《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林業草原工作的重要部署,是天然林保護修復的行動指南。綱領已經確定,路線業已明確,行動重如泰山,規劃、評估、立法工作是當前全面落實《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的重中之重。


  天然林保護修復中長期規劃,是落實《制度方案》各項政策措施的藍圖,是天然林保護修復目標任務落實落地的實現路徑,是指導地方開展全面保護修復天然林的重要依據和責任單。對天保二期工程實施方案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系統、國際視野的評估,是向黨中央國務院匯報、向全國人民交卷、向世界闡述中國生態保護理念的重要舉措,及時肯定貢獻,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找準差距,為堅持有效政策、揚棄低效措施、反思執行偏差、優化相關舉措、創新監管體制提供科學支撐,為制定中長期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和重要參考。制定《天然林保護條例》,是實現天然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建立天然林保護長效機制的重要基礎,是進一步推進我國天保事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天然林保護事業健康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黃河流域各省區是天然林保護修復的重點區域,要率先落實天然林規劃、評估、立法工作。


  2.全面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


  目前,我國天然林資源基本上分布在大江大河的源頭或人跡罕至的生態脆弱區,90%是天然次生林,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功能不強仍然是主要問題,急需進行保護修復。


  全面保護修復天然林,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要求的重大生態工程,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流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制、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要求,上下游左右岸全面保護、系統修復。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難點,堅持科學治理、推進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完善監管機制的原則,重點維護天然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典型性和完整性。要以天然林的現狀和主要生態系統特征為基點,依據不同類型的天然林及其生態系統的生長狀況和發育階段,遵循天然林的演替規律和生態系統管理需求精準施策,全面保護修復黃河流域天然林。


  3.全面推進林區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重地,生態保護任重艱巨,保護修復天然林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最經濟手段,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優途徑。


  森林生態系統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食物、水、木材以及纖維等方面的有形產品,還能夠在調節氣候、凈化水質、減少疾病等方面提供調節服務;在提供消費、娛樂、美學享受以及精神收益等方面提供文化服務;在土壤形成、光合作用以及養分循環等方面提供支撐服務。因此,我們不僅要全面了解和認識森林的作用,還要充分發掘天然林的服務功能和價值,抓住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的轉型之機,主動滿足現代社會人們近水親山、回歸自然的綠色情懷,發揮資源環境優勢,用第三產業的理念打造第一產業,引領林區高質量發展。


  4.全面鞏固山區脫貧攻堅成果


  因自然條件、歷史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黃河上中游地區和下游灘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有些地方出現了少數民族聚集區和貧困區交織重合現象。天然林保護修復事業不僅有效緩解了當代人類正在透支后代人的生活資源及貧困代際傳遞問題,而且通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的投入和森林管護生態護林員的聘用,為精準脫貧注入了巨額資金并建立了穩定機制。


  黃河流域孕育了三秦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從倉頡造字到李斯統一文字再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從四大發明到天文歷法、數學、醫學、農學、地理學、水利等古代的一些重大科學技術成果都在這里誕生。這些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開展國民教育和旅游的珍貴遺產。黃河流域獨特的山水、森林景觀,為開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為山區脫貧攻堅提供了資源優勢。通過森林體驗、森林游憩、森林康養、生態探秘、生態驛站、生態教育等基地建設,采取森林認養、森林旅游、森林人家、森林野趣、森林食品、養生休閑等形式,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并與黃河文化緊密結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這不僅有助于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更有助于黃河的生態和文化保護。


  縱觀我國天保工程的發展歷程,可以說,天然林保護的實踐鮮活地反映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驗證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豐富、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發展事業的不斷進步。


  廿載天保,百年功德。我們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貫徹新思想、履行新使命、扛起新責任、開啟新征程,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黃煥儀
我要評論
登錄 | 注冊 需要登陸才可發布評論
直播共享平臺 家居百強 天格-中國高端實木地板 圖森 生活家地板 美格機械
  • 關于我們
  • 招聘英才
  • 服務項目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網站地圖
  • 品牌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