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生態文明建設被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中國共產黨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行動綱領的執政黨。
將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緣于新時代發展的新需求。黨的十八大把“美麗中國”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2018年3月,生態文明被正式寫入憲法。
秉持“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以人民為中心,全力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以自然為家園,統籌治理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這一完整的生態系統;以天下為一體,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河長制、湖長制、生態補償機制、環保稅等一系列環保制度密集出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藍天碧水保衛戰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深入推進……
在近20年的奮斗中,中國逐漸由“增長優先”轉向“生態優先”的新的發展理念,生態環境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構筑,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智慧和能力不斷增強。
系統修復 科學治理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持續開展烏蘭布和沙漠治理行動,歷經幾代人。進入新時代,對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烏蘭布和沙區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形成了縱深推進、前擋后拉、全面保護的立體防沙體系,過境候鳥種類已由過去的40多種增加到現在的近80種。同時以烏蘭布和沙漠、納林湖、金馬湖、萬泉湖等沙、水資源為依托,先后創建國家級景區、保護區、濕地公園等,旅游收入達10.4億元。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整體系統治理理念不斷深入推進。去年,國家明確提出“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使得這一系統治理理念更加科學和完整。
從“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再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人們將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科學認識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之間存在的物質、能量之間的流動與交換。生命共同體的認知折射出中國生態治理理念的不斷升華,各地通過落實這一理念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修復。
閩江,福建的母親河,2018年,當地正式開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與此前保護修復最大的不同,現在是將本來分開解決的局部生態問題,放到整個生態系統中解決。通過統籌兼顧各種生態要素,閩江流域形成了生態保護、生態治理、水系修復、人居環境治理四層保障體系,通過山上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水土流失防治、林木補栽、林權購買、礦點恢復以及違法礦山的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態價值整體提升。
云南撫仙湖流域有多種礦產資源,流域內礦業開發始于20世紀80年代,由于長期開采礦產和粗放式的生產經營,造成了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觀被破壞。2017年,撫仙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納入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撫仙湖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修山擴林工程、調田節水工程、治湖保水工程、控污治河工程、生境修復工程等工程,湖濱濕地規模化生態恢復工程總面積達1.35萬畝,撫仙湖水質穩定保持Ⅰ類,大大提升了撫仙湖水質安全系數,降低了水質污染的風險。
“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一進程中,要遵循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推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修復的新格局。
從山水林田湖草沙“命運共同體”初具規模,到“系統修復觀”理念融入到生態修復中,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實現了良性互動。
綠色邀約 減碳行動
中國從全球高度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多次向世界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并向各國發出走好生態文明之路的“綠色邀約”。
從推動《巴黎協定》生效實施,到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從發起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到將綠色發展合作計劃納入中非“八大行動”,中國同世界各國開展環保交流合作,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多領域的合作局面。從理念到經驗,從生活方式到制度文明,中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威脅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需全球攜手應對。在這方面,中國展現出負責任的大國擔當,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目標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
中國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加大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減少煤電,啟動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制定碳達峰行動計劃。
如今,碳達峰行動已全面啟動:相關各部門積極改變能源供給方式,提高光伏發電轉化效率,打造能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模式。發展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發電。
很多企業相繼提出碳中和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在其產業鏈體系中明確低碳、零碳的規定或指標。未來,碳含量指標將成為企業產品、原材料與成本同等重要的要素。碳交易、碳基金等碳金融市場將會迅速增長。在融資上,高碳排放行業和企業將受到限制,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將獲得穩定的收益,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帶動就業的有生力量。
從2010年開始,一系列城市層面的試點項目,包括低碳城市、公交都市、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等在各地展開。試點城市大部分都明確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標。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已經開展碳達峰評估,并在研究制訂本市碳中和行動綱要。此外,多地排出碳達峰時間表,上海提出力爭2025年達峰,深圳提出到2025年,要在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制定達峰行動方案”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目前,多地碳達峰行動方案編制工作正在提速。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減污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關鍵時期。
生生與共 多樣性保護
2016年9月4日,第六屆世界自然保護大會在美國夏威夷舉行,當時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會上發布了《IUCN 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該名錄中,大熊貓的瀕危等級從瀕危下調為易危。大熊貓“降級”表明大熊貓的種群數量增加,棲息地狀況改善,滅絕風險下降,正是中國人長期保護生物多樣性成果的體現。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非常重視,是最早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保護法》于1989年3月1日實施,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些中國瀕危哺乳動物的生存狀況得以改善,特別是大熊貓、藏羚羊、麋鹿的生存狀況顯著好轉。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重大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
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在新近制定修改的法律中得以確認。2020年,《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等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規被修訂,全國人大還通過了《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對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違法犯罪零容忍。
建立自然保護地是中國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舉措之一。國家要求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很多野生動植物在保護區內劃分出的一定面積的陸地或水體中得到就地保護;還有一些瀕危物種被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進行特殊的遷地保護。
“高原精靈”藏羚羊,曾經一度瀕危。國家將藏羚羊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嚴禁非法獵捕。如今,藏羚羊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專門保護,已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整個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數量呈回升狀態。
截至目前,各類陸域保護地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的目標;超過90%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89%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逐步恢復。通過擴繁和遷地保護,已向野外回歸了206種瀕危植物。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我國將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守住自然生態的安全邊界,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整體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