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市地樣大沖灣百畝油茶基地,村民在搬運油茶樹苗。金可文 攝
清水江兩岸春光明媚,風和日麗。近日,記者來到貴州省天柱縣白市鎮地樣村大沖灣,剛進入山口便聽到一陣悠揚的山歌伴隨花香從山坳里傳來:“滿山油茶親手栽,荒山果樹一排排,致富全靠共產黨,消滅貧窮幸福來。”
尋著歌聲望去,只見綿綿起伏的山腰上,油茶林郁郁蔥蔥,村民們一個個揮舞著鐮刀和鋤頭,分散在各個角落給油茶樹除草。
進入基地,新舟村60歲的楊通江快言快語:“我們響應政府應對疫情的號召,已一個多月居家不出,渾身都呆得酸痛了,這幾天能出來春耕感到很開心,老板還給增加了工錢,每天達到了80元呢。”
“我以前一直在浙江打工,因為疫情嚴重,工廠延遲復工,斷了收入來源,家庭日常開銷又不停,自己感到很焦慮。現在恢復春耕了,便來基地上打點零工,緩解家用。”不停地打窩補栽樹苗的袁劉香說。
地樣村是天柱縣首例確診新冠病毒的村寨,曾一度實行封村居家管制,如今該例確診病人已經痊愈出院,全村也率先走出疫情影響,村內所有卡口均開通春耕綠色通道,凡持綠色碼的村民,可在村內外從事春耕生產,全面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油茶基地負責人袁仁堡告訴記者:“不久前,我們接到縣里‘一邊抗擊疫情,一邊有序復工’的通知后,開始召集民工從事育林生產,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僅今天就有60多位民工在基地里給油茶樹除草和補栽樹苗。”
曾從事伐木、經銷木材的袁仁堡,得知家鄉發展油茶產業的優惠政策后,2014年毅然轉行開發荒山營造經濟林,創辦連片油茶種植基地,發展油茶產業和林下經濟。幾年來,先后在天柱縣高釀鎮、石洞鎮、社學街道和白市鎮開發荒山,創辦標準化油茶基地700畝,僅去年就產油茶果5萬多公斤,收入約20萬元。
藍田鎮杞寨村坡背113畝油茶基地上,記者也看到農民楊紹勛帶領一家老小在林子里勞動,有的在除草,有的在追肥,有的則在剪修枝丫。
據楊紹勛介紹,最近,全縣開始有序復工復產后,他便請了幾位村民到基地上來幫忙,計劃在春分前后,完成除草、剪枝和追肥工作。
看著一人多高的油茶樹長出幼芽嫩梢,楊紹勛成就感十足,心里喜滋滋地說:“2012年,人家出門打工掙錢,我就負債上山造林。苦了幾年之后,現在好了,自己的油茶林已逐漸有了收成,僅去年就收青果3萬公斤,收入10多萬元。”
高釀良瑞油茶基地,海拔800米,是天柱縣海拔最高的種植基地之一。
記者在良瑞油茶基地外,遠遠地就聽到熱鬧的公雞啼鳴聲。走進油茶林,只見10多位農民兩人一組,有的搬運肥料,有的忙著給茶樹松土、追肥,一只只毛色發亮的土雞不停地追著松土的鋤頭啄蟲子。
基地負責人劉開發告訴記者,2012年春,他投資30多萬元,開始興建這個油茶基地,并逐年擴大種植面積,現在已達300畝。最近幾年,油茶樹已陸續掛果,見到了效益。去年,他開始在林下放養土雞2000只,春節前大部分已上市出售,純收入8萬多元。
記者從天柱縣林業部門了解到,近年來,該縣立足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堅持把油茶產業作為富民工程來實施,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油茶產業發展之路。先后榮獲全國油茶發展重點縣、全國油茶科技示范基地縣、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縣、中國林下脫貧攻堅試驗區等稱號。天柱油茶已注冊熙民、貴州紅商標,并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天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油茶產業發展,將油茶產業列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主導產業高位推動。
目前,油茶企業與專業合作社達21家,1000畝以上規模企業3家、合作社1家,創建千畝高產油茶示范村8個,依托油茶實施林下養殖有機土雞350萬羽、中藥材種植5000畝,成功申報有機產品基地認證(轉換)1.47萬畝。
據統計,天柱縣油茶林總面積31萬余畝,占全省總量的12.07%,年產茶籽近9000噸,綜合產值約2.7億元,覆蓋15.6萬人,僅去年就帶動產區戶均增收4100元。
天柱縣油茶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到2025年,天柱縣基地規模將達45萬畝,實現全縣人均1畝以上油茶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