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天使”江豚在長江江蘇段逐浪嬉戲,“鳥中國寶”東方白鸛在江蘇無錫等地“成群做客”,“昆蟲界國寶”中華虎鳳蝶在江蘇南京“翩翩起舞”,“活化石”松葉蕨在太湖生態島“快樂生長”,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目可及......公眾對江蘇生態環境滿意率持續上升,美麗江蘇圖景正在江蘇大地得到充分展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二階段會議上,江蘇用一段生動的描述向世界講述了茉莉花故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故事和萬物共復蘇的生態文明理念實踐。
守護生態空間,對標美麗江蘇圖景釘釘子
2022年,一個攝影師用3年時間拍遍江蘇13市的故事走紅網絡。提及鹽城黃海濕地,作者不禁感慨“這里不只是候鳥天堂,還是6000余頭野生麋鹿拔蹄奔跑的世外桃源。”看成群的大型野生動物在遼闊曠野,竟不必去非洲草原,也不必去青藏高原的無人區,只在人口密集、現代化的長三角,就可以實現。作為經濟大省,江蘇把最自然的環境留給了野生動物。
“水韻江蘇”是江蘇最靚麗的名片。作為全國唯一擁有江河湖海的省份,江蘇是中國水網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水域面積占全省面積的16.9%,居全國之首。江蘇山水林田湖草類型齊全,呈現出“一山二水七分田”的生態系統特點,造就了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和物種種類的豐富性。
生態保護,規劃先行。在全國率先印發《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將全省22.49%的陸域面積劃定為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嚴格保護起來。出臺《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等,十年來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由25.9%提升到61.9%,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濕地率全國最高。
自2017年起,在全國率先啟動生物多樣性“摸家底”行動,組織省內外幾十家科研院所、高校的數百名專業人員參與調查工作。基于本底調查成果,同步制定《江蘇省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第一批)》《江蘇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第一批)》《江蘇省生態環境質量指示物種清單(第一批)》,指導物種分級管理與精準監管。
2021年,出臺《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調整管理辦法》和《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辦法》,確立生態空間管控區域在國土空間開發中的優先地位,確保全省生態空間保護區域“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
2022年4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構建起“1+8+N”的工作體系框架。
年年謀劃,層層推進。正是“釘釘子”式的一錘接著一錘敲得堅守,讓“魚米之鄉”的“蘇”字有了綠意盎然的底色。
目前,江蘇共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31個,總面積占全省面積的5.35%,維護了丹頂鶴、麋鹿、長江江豚等多種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空間。“記錄物種數達6903種,發現重點物種的種類和數量較歷史數據均有較大突破。”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尹榮堯表示,除金雕、豹貓等多年未有記錄的物種再現外,還發現白鷴、白頸長尾雉等新記錄物種,長江江豚的“生活圈”已由部分江段拓展至整個長江江蘇段,東方白鸛在揚州高郵的種群分布擴大至高郵湖、邵伯湖等40余處,并成為留鳥。
擴大環境容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新探索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但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小始終是特殊省情,國土空間開發強度高,一些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呈現“小斑塊”“破碎化”的問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推進發展。2019年,江蘇在南京市高淳區、宜興市、徐州市賈汪區、常州市金壇區等4個地區開展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通過生態修復保護,有效地削減污染負荷,持續優化區域生態系統格局,不斷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除了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區,江蘇還創新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是指生態空間中具有消納、降解和凈化環境污染,抵御、緩解和降低生態影響的過渡地帶,是江蘇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重大政策創新,對維護生物多樣性、穩定生態功能與碳中和等具有重大效用。
走進泗洪縣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濕地公園,空氣清新、水聲潺潺,一群水鳥正在覓食。“城區污水處理廠是按照一級A標準建造的,其出水雖然滿足回用水的基本要求,但離功能區環境目標仍有差距,從提升環境容量的角度來說,仍有提升的空間。”宿遷市泗洪生態環境局水科負責人王星星說。在反復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泗洪縣在城北污水處理廠邊建起一座占地280多畝的生態安全緩沖區,對泗洪城北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進行深度凈化,兼顧生態環境修復與改善,同時具備一定的景觀效果與休閑功能。由于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凈化能力,治污成本也顯著降低。
近年來,江蘇不斷推進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創新環境修復體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了一大批污水處理廠尾水生態凈化型緩沖區,出水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準Ⅳ類標準。目前,江蘇共建成各類生態安全緩沖區45個,這些緩沖區項目的建成和使用不僅能提升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也有效促進了流域前端減污增容,保障了重點河湖水生態安全。
對污染物排放量做減法的同時,對擴大環境容量做加法,建設美麗江蘇,終究是要萬物復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根據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分布,江蘇在長江沿岸、大運河沿線、沿海濕地、江河湖蕩、低山丘陵等流域海域區域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以相對完整的自然地理單元為基礎,通過若干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將點狀區域串珠成鏈,構建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通道,提升自然地理單元的系統性和連通性,進一步放大生態效益,逐步形成全省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空間和綠色發展新格局,促進人與自然融合發展。
對自然生態實施保護修復,一個鑲上更多“綠寶石”,展現生態高顏值的江蘇畫卷正在徐徐展開。目前,江蘇已建成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1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8個,數量居全國前列。
打通轉化通道,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路徑
位于揚州市江都區的祥裕生態園藝農莊主營花卉、苗木、水果種植銷售,水產養殖銷售以及生態農業觀光。雖然擁有豐厚的生態資源,但卻苦于缺乏價值變現的渠道,因缺乏足夠的抵押物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江都農商銀行通過對企業進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以核算結果為質押保證發放貸款的支持模式,向祥裕生態園藝農莊發放江蘇首筆“GEP生態價值貸”300萬元。
“沒想到,我們的生態資源還能換來銀行貸款。”祥裕生態園藝農莊負責人激動地說道,“GEP生態價值貸”為企業破解了農業項目難融資、生態資產難評估、評估結果難應用等難題,盤活了蘊藏在農莊中的“綠色寶藏”。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近年來,江蘇在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上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充分體現了勇于探路的責任擔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將省級生態補償資金分配與各地生態空間管控區域保護情況掛鉤,2013年以來累計下撥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約150億元,全部用于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等。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建設生態產品監測、評估、核算和交易體系,將生態產品所具有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生態保護補償、市場經營開發等手段體現出來,把生態保護和經濟富民結合起來。
這份擔當來自澎湃的綠色實踐。南京高淳發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框架和指標體系。建立起全國首個縣域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給生態產品貼上“價格標簽”,并作為全省唯一的縣區級地方政府,參與GEP核算國家標準制定。常州溧陽建成生態產品交易市場,率先探索構建以水生態容量為重點的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建成天目湖流域水環境生態大數據平臺,并形成了農業污染有償退出、高端休閑項目付費準入等實踐案例,建立了一套可行的權益類生態產品交易機制。蘇州建立完善市域范圍生態補償和損害賠償機制,建設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創新建立異地生態修復、集中生態修復制度,對蘇州市域內客觀上無法原位修復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在示范基地內開展替代性修復。
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讓生態產品度量不再難、抵押不再難、交易不再難、變現不再難,生態空間增加受益、生態產品增值變現的能力不斷提升,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正在逐步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