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13個省級生態示范創建單元,近日被省生態環境廳命名授牌,正式獲得省級生態示范創建榮譽,包括1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13枚綠寶石鑲嵌黔中大地
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被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正式命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仁懷市五馬鎮、鳳岡縣、茅臺酒地理標志保護區,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安順市西秀區雙堡鎮,畢節市百里杜鵑管理區,銅仁市印江縣木黃鎮,黔東南州雷山縣,黔南州荔波縣、平塘縣,黔西南州貞豐縣北盤江流域白層魯容片區,經省生態環境廳資料審核、現場核查、社會公示和會議審定等工作程序,擇優遴選予以命名,同時授予2022年貴州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被遴選命名的12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結合當地在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中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協同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筑牢了生態產業轉化根基。”省生態環境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傅濤告訴記者,這些地區圍繞自身環境特點和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綠色發展成效初步顯現,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本地模式和機制,長效保障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和美麗中國建設的貴州代表。
花繁葉茂的綠色發展之路
據悉,這12個獲得命名的地方既有創新“反租倒包”用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典型,也有黨建+、公司+、旅游+、全域+等多種模式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示范者;既有小農產品成就大產業的領跑者,也有把昔日荒山變金山的示范基地;既有呵護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的典型代表,又有守護綠水青山裝滿群眾錢袋子的實踐者。
以新產業轉型為核心的“騰籠換鳥型”代表——黔西南州貞豐縣北盤江流域白層魯容片區將百香果、芒果等農特產品作為退耕還林樹種,實施坡耕地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成功探索出一條把荒坡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以擴容提質為核心的“生態延伸型”代表——六盤水市盤州市普古彝族苗族鄉是貴州省“三變”改革的發源地,他們大膽創新、推出“1+8聯村黨委”發展模式,將聯村8個村的土地、水面、林地等資源整合起來,按照“一村一特”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農業旅游產業,促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在黔南州平塘縣,創新“觀天探地、世界唯一”的旅游產品業態,開發打造中國天眼研學游,推動平塘全域旅游,同時以石漠化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為抓手,著力推進生態修復保護與生態產業聯動。
還有以發展特色產業為核心的“山歌水經型”,以及以推動效益轉化為核心的“生態市場型”,通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企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創建助就百姓福祉
截至目前,貴州省共有16個地方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19個地方獲得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貴州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命名。
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強調動態管理和長效鞏固,地方獲得命名后有效期為3年,3年后經復核及“回頭”評估通過的可延續稱號,未通過的將受到警告或撤銷其相應稱號的處理。為了接續鞏固省級和國家級創建,貴州省在向生態環境部推薦申報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時,原則上在已獲省級命名的地區中擇優推薦。
對于創建地區,生態示范創建不僅是工作,更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地方發展總體布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的重要抓手,是系統推動區域環境質量改善、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山青水清、藍天白云”的生態紅利“存進”了各個示范區,一批具有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生態文明建設典型示范正不斷推進形成,近年來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積極響應和人民群眾的熱忱歡迎。
下一篇:新疆實現荒漠化沙化土地“雙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