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聯合兩省一市三級八方相關部門編印發布了《示范區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典型案例》(以下簡稱《案例》)。
《案例》共收集整理了示范區三年來形成的加強聯保共治、夯實生態基底、推動綠色發展三個方面、22項制度創新成果和46個典型案例(應用場景),以全方位展示三級八方生態環境、水利(務)等部門打破行政藩籬、求同存異,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和成功經驗,共同探索跨區域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制度創新的實踐成果,同時優選、收錄了加強跨界水體聯合共治、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厚植生態優勢轉化基底、推動綠色創新融合發展等各種類型的應用場景和典型案例,與制度創新成果配套,集中展示了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環保工作階段性成效。
【部分案例介紹】
元蕩生態岸線整治工程
元蕩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一河三湖”中的核心湖泊,也是示范區重要的滬蘇跨界湖泊。元蕩位于滬蘇省際邊界、“水鄉客廳”北緣,總面積12.99平方公里,是滬蘇湖鐵路、G50高速、東航路(元蕩路)入滬門戶。元蕩岸線總長23.9公里,其中青浦段6.2公里,吳江段17.7公里,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環湖道路貫通、堤防達標、濱水生態岸線修復、景觀打造等工程的建設,形成集貫通、防洪、生態、景觀為一體的綜合方案。
2020、2021年,青浦、吳江聯動實施元蕩堤防達標和岸線生態修復一、二期工程,已經實現了17.5公里生態岸線貫通。2023年,將實現全線貫通。建成后的元蕩青浦段“醉美郊野灣”碧波蕩漾、花草繁盛,與吳江段“智慧門戶灣”串聯成畫,迅速成為一處熱門網紅打卡地,吸引兩地居民前來戶外休閑。
示范區環境空氣質量聯合預報平臺
2021年3月19日,《示范區環境空氣質量預報技術規范》正式獲批發布,并定于2021年6月1日起實施,是示范區首批發布的統一監測標準之一,首次從業務和技術角度對環境空氣質量預報的流程和技術方法進行了標準統一。示范區空氣環境質量聯合預報平臺由兩省一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建,主要依托長三角區域內現有各種空氣質量監測體系、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實現示范區及周邊地區氣象、空氣質量監測和預報數據的實時共享,搭建示范區專項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平臺,平臺上線以來已經進行多輪聯合預報,開發了示范區未來7日空氣質量預報,針對重大活動保障、節假日等關鍵時間節點的示范區空氣質量預報專報等產品,定期開展示范區空氣質量可視化預報會商,探索形成了全國首個跨省域的縣區級空氣環境質量聯合預報機制,通過在示范區的實踐,該模式目前已擴展應用到三省一市長三角區域的空氣質量聯合預測預報。
示范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2022年10月,示范區執委會會同兩省一市發展改革部門印發了《示范區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圍繞打造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的戰略定位,確立“跨域一體、綠色共生,機制統一、夯實基礎,聚焦重點、創造價值,凝聚合力、滾動推進”的主要原則,包括總體要求、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機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六個部分,共19條。
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突出協同性。《實施方案》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落實兩省一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強調標準、規則、項目、機制協同共建,同時,針對示范區跨域協同特點,提出探索建立統一的生態產品調查、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等改革具體措施。二是突出系統性。《實施方案》主要框架內容與國家、兩省一市政策文件充分銜接,注重系統、兼顧重點。針對示范區特點和落地實施需求,聚焦生態產品價值的挖掘、創造和提升。重點就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機制等細化任務舉措,梳理安排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市場化手段和盤活、激活、扶持措施,既力求在近期推出價值轉化效果和制度創新成果,又為后續深化奠定基礎。三是突出示范性。《實施方案》立足示范區優勢生態資源,努力從項目共建和制度協同兩方面,加快形成示范性成果。四是突出實施性。《實施方案》圍繞“一核引領、多點驅動、連片提升”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高地格局,以及“一廳三片”、美麗鄉村、文旅古鎮、郊野公園等重點片區和項目,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提升價值轉化效能的具體措施。